2011年8月4日 星期四

達摩祖師




(一) 達摩祖師的原始記錄



普提達摩祖師(421-528年)(Bodhidharma)被中國禪宗視為初祖,其最早的歷史紀錄有二,一為與普提達摩祖師同時代的北魏楊衒之(註1『洛陽伽藍記』(註2所記載,故本書是最為真實的歷史資料。其書中記載如下:


「永寧寺,熙平元年太后胡氏所立也……殫土木之功,窮造形之巧。佛事精妙,不可思議……時有西域沙門菩提達摩者,波斯國胡人也,起自荒裔,來遊中土;見金盤炫日,光照雲表,寶鐸含風,響出天外,歌咏贊嘆,實是精功,自云:『年一百五十歲,歷涉諸國,糜不周遍;而此寺精麗,閻浮所無也。極佛境界,亦未有此。』口唱南無,合掌連日。修梵寺有金剛,鳩鴿不入,鳥雀不栖,菩提達摩云,得其真相也。」

另一條較為接近可信的紀錄為達摩後約一百年之唐道宣(596-667年)所著『續高僧傳』第16卷中的「魏嵩岳少林寺天竺僧佛陀傳四」,由於此時禪宗在中國尚未發達,對達摩祖師的神話運動尚無開啟,因此本書所記載的內容,也較為可信。其書中記載如下:

 

「菩提達摩。南天竺婆羅門種。神慧疏朗。聞皆曉悟。志存大乘冥心虛寂。通微徹數定學高之。悲此邊隅以法相導。初達宋境南越。末又北度至魏。隨其所止誨以禪教。于時合國盛弘講授。乍聞定法多生譏謗。」



這兩組對於達摩祖師的最早紀錄,都非常簡單,但是內容對其達摩本人的籍貫與風格雖不太一致,但是卻並不衝突,可是,如要拿後世如宋朝所匯聚的『燈錄』等來說,那就有非常大的不同了,因為其時間、地點、人物、情節上無一吻合。



先不論為何後世的紀錄為什麼有如此巨大的差別,倒是北魏楊為什麼對於達摩並未多加描述呢?這可以從觀看達摩所處的時代時背景來解釋,南北朝時,譯經事業最為發達,佛教的傳法非常興旺(除了北魏曾經滅佛),出名的外國沙門太多,如有良耶舍(423年)、求那跋摩(367-431年)、求那跋陀羅(394-468年)、曇摩伽陀(481年)、僧伽跋陀羅(489年)、達摩摩提(490年)、曼陀羅(503年)、僧伽婆羅(506年)、真諦(499-569年)、菩提流支(約499-515年)等人,而這些人,對中國後世佛學是有著非常大的影響及貢獻,所以對於北魏楊個人來說,普提達摩只是其中的一個外國沙門,並且對於佛教哲理並無有突顯或貢獻之處,以故,楊衒之對其人並未有太多的興趣。不過,普提達摩所傳之法必是有其特殊或爭議之處,又或是其門人不斷的擴展,而得稍加提起。



另外,道宣在『續高僧傳』中說達摩之法是『乍聞定法,多生譏謗』,從這裡便可以很明顯的知道達摩所傳之法除了以定學為主外,在當時必是不被接受。然而,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實著另人好奇。一般對此問題的解讀是說,達摩由於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秉持頭陀行,有重宗輕教的傾向而導致,或是如印順導師很有技巧性的避開了此一疑問的解答,以「達摩禪就顯得不平凡」(註3一句來帶過,然而考察其弟子所說「亡心(寂默)之士,莫不歸心;(取相)存見之流,乃生譏謗」(註4),則可發現其真正的問題所在,那是因為在當時是處於鳩摩羅什(344-413年)大量翻譯關於印度中觀經典之後,也就是說中國於當時是處於空宗思想的年代, 然而,達摩卻以如來藏思想(註5作為其弘法要點,當然是被歸於「取相存見」,進而被批判為魔說。此外,在此之前由印度所傳來之禪法,主要是以漢代安世高(?~168年)(註6所譯之『佛說大安般守意經』、月支高僧支樓迦讖(註7與天竺沙門竺佛朔(註8所譯的『道行般若經』或是慧遠(334-416年)所譯的『達摩多羅禪經』,及佛大先、佛陀跋陀羅師徒(359-429年)所傳之罽賓禪法(註9為主,而鳩摩羅什(344-413年)(註10也曾譯出『坐禪三昧經』、『禪密要經』、『四惟要略法』等諸多禪法經典,這些法門除了是當時的主流,其修行的方式,更是有憑有據,而達摩所授的禪修,卻是沒有任何關於修行方法的經典作為支撐,因此,這也是達摩一門被排擠的重要原因之一。



對於『續高僧傳』記載達摩的內容,是目前歷史學者們一致所採信的紀錄,其原因除了此書寫成之時間為中國禪宗尚未開花結果之前,並且此書的完成時間是最接近達摩的年代,更重要的是,雖然此書對於普提達摩祖師之身平所記不算多,但是對於達摩禪法的內容與特點卻有詳細的介紹。



無論如何,對於達摩祖師的原始資料,其實是少的可憐,至於在達摩滅數百餘年後的資料,由於南禪門人為了強化其自身的正統性及正當性,而添加了不少傳說與神話,如南宋釋志磐(12581271年)『佛祖統紀』的一葦渡江說;北宋釋道原(10041007年)『景德傳燈錄』中的光統律師流支三藏對其六次毒害等說法,這些都在敦煌及北禪宗的文獻被世人發現後考證,發現這些說法都是有問題的,所以在研究禪宗的歷史時應當特別注意這些問題。



(二) 達摩祖師的身份問題



對於達摩祖師的籍貫,北魏楊認為僅是西域沙門,但道宣則進一步的指出他是印度婆羅門人,不過達摩的後世弟子曇琳(?~585年)於『略辨大乘入道四行』(同註4中介紹達摩為西域南天竺國人,婆羅門國王第三之子,後世禪宗門人多採行曇琳所說。



據道宣說他已見到曇琳所記的『略辨大乘入道四行』並且抄錄了下來,但又並不採用其中關於達摩為婆羅門國王第三之子的說法,可見得在當時便更本無此說法,故道宣不妄加採信。事實上,直至今日,考據歷史尚難以有任何證據說明達摩確實為某國三太子,因此,反倒是這樣,反而更增強化了道宣所記載的真實性。另外,印順導師於『中國禪宗史』著作中說道:



「據常情而論,曇林為達摩弟子,比楊衒之的傳聞得來,應該要正確些。」



可是,從敦煌寫本所發現的『楞伽師資記』(約720年)中說道:



「略辨大乘入道四行。弟子曇林序 法師者。西域南天竺國。是大婆羅門國王第三之子。」



「此四行。是達摩禪師親說。餘則弟子曇林記師言行。集成一卷。名曰達磨論也。」



這裡提到此論就是由曇琳記錄達摩的言行後,再做序文的,所以本論,不是達摩親自著作的。由此觀之,雖然這裡也說明達摩為婆羅門國王第三之子,但是很顯然的,此說也是採用曇琳的紀錄,不太能採信,再來,如果達摩真的是某國三太子的話,以其崇高之地位來到中國,北魏楊是不可能忽略的,因此,我們幾乎可以確定達摩只是印度婆羅門人了。



註:

     1.楊衒之,據詹秀惠考據應為後魏時的中原北平郡人,其所著之『洛陽伽藍記』與世說新語、水經注、顏氏家訓合為南北朝文學四大巨著。

2.『洛陽伽藍記』,此書在公曆第六世紀完成,其內容涵蓋了地理、歷史、宗教、風俗、文學等各方面,故歷來對其屬類,意見並不一致。

3.『中國禪宗史』,第一章第一節,印順。1971年。

4.曇琳序『略辨大乘入道四行』引自於敦煌寫經所發現的『楞伽師資記』。與道宣所記之內容,除少數字有出入,內容完全一致。『楞伽師資記』為淨覺於720年所著。

5.據『續高僧傳』卷十六中的「齊鄴中釋僧可傳六」中說道:「初,達摩禪師以四卷楞伽授可,曰:我觀漢地,惟有此經,仁者依行,自得度世。」可知達摩屬如來藏系。

6.安清字世高。安息國王正后之太子也,故屬聲聞乘安息系,『高僧傳』中說他:精阿毘曇學。諷持禪經。略盡其妙。可知當他於漢桓帝時代譯經其間,便向中國介紹禪法。

7.支樓迦讖,『高僧傳』中記載他「操行純深性度開敏。稟持法戒以精懃著稱。諷誦群經志存宣法。」,於漢靈帝時(178-189年)在中國譯經。

8.竺佛朔,印度僧人,『高僧傳』中記載與支樓迦讖為同時期代之人,兩人所譯之經典有部份相同卻互不知。

9.罽賓為國名,位在北印度,為當時禪法之重鎮,一切有部之學盛行於此。

10.鳩摩羅什,新疆天山南麓龜茲地區的佛學大師,早歲學毘曇,再至新疆與西北印交界的沙勒國學西北印的一切有部,後在沙車悟大乘佛法,於西元401年入長安,開啟了譯經的生涯,完美的造就了中國佛教新生命。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