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hikkhu Anālayo
ENCYCLOPAEDIA OF BUDDHISM VOLUME VII,2006
翻譯:淨豐
SAMPAJAÑÑA(正知) 與相等的形容詞sampajāna(正知的),代表著「清楚理解」的心智品質。在正念發展的脈絡中,這樣的清楚理解具有重要的角色,特別是針對各種身體活動。這些身體活動包括往前看、往旁邊看,伸展與彎曲肢體,進食、飲水、排便與小便。它們也包括著日常的行動,如步行、站立、坐著、入眠、起床、說話和保持沉默等。
在 Satipaṭṭhāna Sutta(M I, 57)中,針對這些身體活動,發展清楚理解的能力,是身體觀察中的一種描述。同時,也是漸進式訓練路徑的一個步驟(例如 D. 1,70),被稱為「正念正知」(satisampajañña)。在這條漸進式訓練路徑的順序中,正念和正知完成了與倫理行為、約束和滿足相關的初步階段,並成為正式修行禪定的起點。當人們尋找一個隱蔽的地方,以克服障礙、發展禪定並獲得領悟時,正念和正知就開始發揮作用了。這表明,發展對身體活動的清楚理解是禪定實踐的基礎。
關於上述活動的正知的含義,可以在《念處經》(Satipaṭṭhāna Sutta,MA. I, 253-261)的注釋中找到解釋。根據這個解釋,應清楚的理解該活動之目的(sātthakasampajañña,有目地的理解)及其合適性(sappāyasampajañña,合適的理解)。此外,人們應該清楚地瞭解,如何將這種活動與自己的禪修(自己的「感知對象」,gocarasampajañña)予以聯系起來,並且應該通過清楚地理解現實的真實性質,來發展「並非誤會的理解」(asammohasampajañña)。
然而,在培養念處(satipaṭṭhāna)的過程中,「清晰理解」的覺知並不僅僅限於身體活動。同樣需要清晰理解的(sampajāna、正知的、深思的)品質,這在《念處經》的前言部分(M. I, 56)中再次出現,它與其他核心被要求在一起,例如,需要勤奮(ātāpī)和正念(sati),以及克服對世界的欲望和沮喪(yineyya loke abhijjhādomanassa)。在正念禪修中,存在著明瞭「他知道」(pajānāti)的基礎,這樣的描述則在四念處的禪修中經常出現。
清晰的正念,通過對此同一術語,在其他經典中的簡要調查,可以更為清楚地瞭解,呈現在這種背景下的含義。在《長部尼柯耶》中(Dīgha Nikāya),一段論述使用了「清楚地理解」(sampajāna)一詞,與有意識地體驗到自己作為胎兒的生命,包括出生的相關事件(D.Ill, 103)。在《中部尼柯耶》中(Majjhima Nikāya),「清楚地理解」代表當某人「故意地」說謊時,清楚理解到「故意的表現」(M 1,286: sampajānamusā)。《相應部尼柯耶》(Saṃyutta Nikāya)的一段引用,使用清晰的正念,來察覺涉及感受和思想的無常本質(5. V, 180)。在《增支部尼柯耶》中(Aṅguttara Nikāya),一篇開示,建議使用正知於克服不善,並確立善行(A. I,13)。最後,在《如是語集》中,「清晰地知道」與遵從一位好友的建議而聯繫起來(It. 10)。
從五部尼柯耶的精選例子中,我們可以發現一個共通點,那就是能夠完全理解或洞察發生的事情。這樣的清晰了解,反過來又可以引導我們發展智慧(paññā)。根據巴利文獻《阿毘達磨》(Pāli Abhidhamma)的說法,清晰了解已經代表智慧的存在(Dhs. 16和Vbh. 250)。從語源學的角度來看,這種說法是有說服力的,因為pañña(智慧)和(sam-)pajañña(全面的觀察力和警覺,進一步加強智慧的開發。)密切相關。但是,對以上引用的例子進行仔細檢查後,我們可以發現,清晰的理解並不一定意味著智慧的存在。例如,當有個人說謊時,他可能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話是謊言,但他並不是「以智慧」的方式說謊。同樣地,雖然清楚地意識到自己在母體中的胚胎發育是非常值得注意的,但並不需要智慧。因此,雖然清晰的理解可能會引導我們發展智慧,但它本身僅僅意味著「清楚地理解」正在發生的事情。
培養「清楚理解」,可視為理解所觀察現象所需的概念輸入,基於正念觀察而得。如此理解,正念觀察下的「清楚理解」代表將觀察的現象與資料,予以處理,並結合起來。換言之,正知(清楚理解)負責處理由正念觀察所收集的輸入,因而導致智慧的產生。
清楚理解的這個認識方面,可以透過精神上的標記練習,進一步發展和強化,這是在現代禪修傳統中,經常推薦的一種練習方法,正是這個「理解」的品質,最終帶來理解和洞見。因此,作為四念處(satipaṭṭhāna)中清楚且正確的理解(sampajañña)或同等級的清晰明知的(sampajāna),於引領及發展最終解脫相關的洞見中,發揮重要作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