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7日 星期一

佛陀的言語:三種不混亂的方式(Buddha's Words: Three Ways not to be Confused)

 

您是否想了解佛陀如何用言語表達真理?有什麼特殊之處?您是否想學習和實踐佛陀的言語?如果您的答案是肯定的,那麼這篇文章就是為您準備的。在這篇文章中,您將學習到佛陀使用的三種不同的言語方式,以及它們與涅槃的關係。您也將發現佛陀的言語是無上的、清淨的、明確的,能引導眾生離苦得樂,離生死得涅槃。這篇文章將幫助您深入理解和欣賞佛陀的言語,並激發您對佛法的興趣和熱情。

佛陀提到有三種言語,分別是:

🕯️ 「言語之道」(niruttipathā):這是指言語的回轉,表示言語「回……」的形式,它立基於已經發生的事物的描述。
🕯️ 「稱號之道」(adhivacanapathā):這是指言語的稱號,表示言語「到、向……」的形式,它立基於尚未發生的事物的表達。
🕯️ 「安立之道」(paññattipathā):這是指言語是用觀念的指定,表示言語「向前知道」或「超越理解」的形式。

這些詞匯都是用來描述世俗的認知和表達,與滅苦的涅槃相對。但是,佛陀在此三種
言語從來都沒有混亂(asaṅkiṇṇā),將來也不會被摻雜,如此,自然也不被聖者所責難。

「沒有混亂」(asaṅkiṇṇā)在元版中,翻譯成「不令雜亂」,莊春江老師翻譯的是「不被摻雜」。這個語詞的意思是用來形容一些不受干擾、不受責難、不受質疑的事物,根據不同的語境,「asaṅkiṇṇā」這個詞,除了可以翻譯成「不混亂的、不摻雜的、不雜亂的」,也可以翻譯成「清澈的、純淨的、明確的」,因此,也可以被理解成「有三種純淨的(asaṅkiṇṇā)的言語」。「不混亂的」、「清澈的」是對應言語之道;「不摻雜的」、「純淨的」是對應名稱之道;「不雜亂的」、「明確的」是對應安立之道。佛陀的這三種言語,雖然是以世俗的認知來表達,然而,卻絕不去摻雜。這就是佛陀的言語。

🟡佛陀言語的內容是:

1️⃣過去已滅已變的五蘊,稱為(saṅkhā)「曾有」,名為(samaññā)「曾有」,指示為(paññatti)「曾有」;不稱為「現有」,不稱為「將有」。受、想、行、識,亦如是。當我們說五蘊,它們已經過去、消失和變化,我們只能說「曾經存在」('ahosī'ti)。這裡的「曾經存在」是過去的概念,因此,「言語之道」(niruttipathā)其實是指已經過去相關的。也就是說,當我們使用某個「術語」來說明某個時,其實,此某個已滅已變。

2️⃣未生未現的色,稱為「將有」,名為「將有」,指示為「將有」;不稱為「現有」,不稱為「曾有」。受、想、行、識,亦如是。當我們說五蘊時,它們尚未出現,我們只能說「將會存在」('bhavissatī'ti)。這裡的「將會存在」是未來的概念,因此「稱號之道」(adhivacanapathā)其實被視為與未來相關。也就是說,當我們使用某個「術語」來說明某個將會如何時,其實都還沒發生。

3️⃣凡已生的、已出現的色,稱為「有」(‘atthī’ti),名為「有」,指示為「有」;不稱為「曾有」,不稱為「將有」。受、想、行、識,亦如是。對於已經生出、已經出現的色,它是概念,稱為「現在存在」(‘atthī’ti),它是認知,名為「現在存在」(‘atthī’ti),它是觀念,指示為「現在存在」(‘atthī’ti);它的概念不是「曾經存在」( ‘ahosī’ti),也不是「將會存在」、「將成為是」(bhavissatī)。也就是說,當我們說正在已出現中的五蘊時,那五蘊是個概念、認知與觀念。這裡的「存在」是在當下安置的,因此,可以說「安立之道」(paññattipathā)被視為與現在相關的,但這依舊是概念、認知與觀念的。

此句中的「稱為」(saṅkhā),意義很廣泛,涉及到語言、思想、行為等方面,莊春江老師翻譯「名稱」。它表示對事物的測量、計算、定義、分類、概念、種類、名稱、術語、稱呼、指稱,這涉及到辨別、區分、考慮、評估等,因此,它也可以表示一種虛妄的想像、假設、推論、判斷、行為。「名為」(samaññā)的意義是關於語言、名稱和認知的,它表示一種對事物的指稱、標籤、名稱、稱呼等,它也表示一種通用語言、正常用法或一般意義等,其字面意思是「共同知道」或「共同了解」,反映了語言、名稱和概念的社會性和約定性。「指示為」(paññatti) 的意義是關於語言、名稱和概念的,它表示一種對事物的名稱、指稱、概念或描述,也表示一種教導、指示、傳達或表明的行為。「paññatti」 的字面意思是「向外知道」或「分開了解」,反映了語言、名稱和概念的假立性和相對性。在佛教中,「paññatti」(安立) 與「paramattha」 (究竟、實際)相對,後者表示不依賴語言和概念的真實性和絕對性。

無論是「稱為」、「名為」或「指示為」,都是相對於聖道,而其對象更都是針對為「有」(‘atthī’ti),這個「有」,可翻譯為「存在」或「是」,屬於主觀的認知或認定。

這裡,三種不混亂的方式,表示出言語必須精準,也顯示必須注意言語背後的意義,以此為標靶來解決煩惱。此外,佛陀不僅在空間上區分了世俗認知、對應解決和聖諦所指,也在時間上區分了過去、現在和未來。這樣的區分,是為了讓我們清楚地了解五蘊的無常、無我、苦,而暗合四諦三轉的層次,在顯現的表達中,則以苦、苦集的核心為主要,凸顯出五蘊的重要,而在對於任何的發生,都必須拉回五蘊,以五蘊為核心--雖然,五蘊也是被言語、稱號或安立。這使我們知道佛陀的言語,是無上的、清淨的、明確的,能引導眾生離苦得樂,離生死得涅槃。佛陀的言語,值得我們信受、學習、實踐。願我們以佛陀的言語為依歸,為標準,為方向,為目的,為成就。願我們瞭解佛陀言語的意義,獲得佛陀的智慧,成為真正的弟子。願正法的言語,廣為流布、宣揚、利益、增長及延續。

獻上最高的讚歎、最深的敬意、最誠的供養、最美的祝願、最大的功德。sādhu sādhu sādhu🙏🙏🙏

~Fr. SN 22.62 Niruttipathasuttaṃ

未達無學所分享,
皆非最終善知見。
一切教導話語錄,
當善抉擇及思惟。

進學孤獨園奉法人淨豐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