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經其實含涉四聖諦三轉,而此處檢討南北傳排列不一問題,以下整理經文,使有志者更易明白要針對的要點,並白話部份難懂之處,此外於階段分類中,略微調整。
🟨《MN 152》修習根的三階段:
1️⃣無學階段:
開題:「Kathañcānanda, ariyassa vinaye anuttarā indriyabhāvanā hoti?」個人翻譯:「阿難,聖者之律中如何培養卓越的根本能力(indriya)?」
操作:(1)比丘的以眼見色後,合意的生起,不合意的生起,合意不合意的生起,他這麼知道:『我有這個已生起合意的,已生起不合意的,已生起合意不合意的,(2)而那是有為的、粗的、緣所生的。(3)這是寂靜的;這是勝妙的,即:平靜』他的那個已生起合意的,已生起不合意的,已生起合意不合意的被滅,平靜住立。……。
2️⃣有學階段:
開題:「Kathañcānanda sekho hoti pāṭipado?」 個人翻譯:「有學者的修行方式是怎樣的?」
操作:比丘的以眼見色後,合意的生起,不合意的生起,合意不合意的生起。他以那個已生起合意的,已生起不合意的,已生起合意不合意的困擾、慚、嫌惡。 ……。
3️⃣凡夫聲聞弟子、有學階段:
開題:「Kathañcānanda, ariyo hoti bhāvitindriyo?」個人翻譯:「阿難!聖者是如何培養已發展的感官能力?」
操作:
比丘的以眼見色後,合意的生起,不合意的生起,合意不合意的生起。
個人白話如下要點:
(1)如果他希望在不合意的想法中,期望我住在不合意的觀念中,那麼他就在那裡住在不合意的想法中。
(2)如果他希望在合意的想法中,期望我住在合意的觀念中,那麼他就在那裡住在合意的想法中。
(3)如果他希望在不合意和合意的想法中,期望我住在不合意的觀念中,那麼他就在那裡住在不合意的想法中。
(4)如果他希望在合意和不合意的想法中,期望我住在合意的觀念中,那麼他就在那裡住在合意的想法中。
(5)如果他希望避免不合意和合意的想法中,並期望我住在平靜、具念、正知的觀念中,那麼他就在那裡住在平靜、具念、正知的想法中。……。
🟨《SA 282》修習根的三轉:
各階段中,以括號表示此次第中,又具有層次的修行段落。
1️⃣無學三階段:
開題:唯願世尊為諸比丘說『賢聖法律無上修根』!
操作:(1)緣眼、色生眼識,見可意色,欲修如來厭離,正念、正智。 ……。欲修如來不厭離 ……。(2)欲修如來厭離、不厭離……。欲修如來不厭離、厭離……。(3)欲修如來厭、不厭俱離。
2️⃣有學三階段:
開題:云何賢聖法律為賢聖修根?
操作:(1)眼、色緣,生眼識,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彼聖弟子如是如實知:『我眼、色緣,生眼識,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2)此則寂滅,此則勝妙,所謂俱捨。』(3)得彼捨已,離厭、不厭。 ……。
3️⃣凡夫聲聞弟子階段:
開題:云何為聖法律,學見跡?
操作:眼、色緣,生眼識,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彼聖弟子慚、恥、厭惡。
🟨以下都很重要,整理蘇錦坤老師的重點:
🎁莊春江老師的意見:「經文中,關於佛陀對修根的教說砥分,南北傳有不少的差異,個人以為《雜阿含第282經》的次第較為合理,但「無上修根」的內容,《中部第152根修習經》顯得較為合理,故事內容就依此取材。」
⚗️個人查閱,此經最新版本中,莊春江老師已去除此意見,但確實《SA 282》屬於有序的排列。
🎁明法比丘的意見:「一、世間修……。二、有學修……。三、無學修。……《雜阿含第282經》經文為「賢聖法、律無上修根」),分三個層次敘述:一者無學(聖賢)、二者有學(向道中的有學 sekha paṭipadā)、三為尚未達到賢聖位階的「於正法、律中」修學的凡夫弟子。」
🎁無著比丘的意見:「《雜阿含282經》的第一段(賢聖修根,CBETA, T02, no. 99, p. 78, b21)相當於《中部 152經》的第三層次(see agreeable as disagreeable, etc.);他也主張《雜阿含282經》的第二段(列出五法的部分,「賢聖修根」,CBETA, T02, no. 99, p. 78, b21)相當於《中部 152經》的第一層次(equanimity with sense experience)(disgust with sense experience)。而《雜阿含282經》的第三段(慚恥厭惡,BETA, T02, no. 99, p. 79, a11),相當於《中部 152經》的第二層次(disgust with sense experience)。
🎁蘇錦坤老師的意見:《雜阿含282經》的次序與《中部152經》相同,只是譯者(或源頭文本 source text)誤以為相當於「無上修根 ariyassa vinaye anuttarā indriyabhāvanā 」為三個層次之中的最上級,導致經文脫序。
……依照翻譯慣例,第一次出現的經文會完整呈現,第二、三次才簡譯;不會有先簡後繁的譯法,將第一次出現的經文簡譯,而第二次出現才譯出全文。背誦經文也是相同,不會第一段簡述、等到第二次出現時才一一列舉;常態當然是先一一列舉,其次才提要敘述。
我們閱讀《雜阿含282經》,經文先敘述「耳、鼻、舌、身、意法亦如是說。」(CBETA, T02, no. 99, p. 78, b19),其次才就六根一一列舉,
「眼、色緣生眼識...得離厭、不厭,捨。」(p. 78, b22-28)
「耳、聲緣生耳識...得彼捨已,離厭、不厭。」(p. 78, b28-c6)
「鼻、香緣生鼻識...得彼捨已,離厭、不厭。」(p. 78, c6-14)
「舌、味緣生舌識...得彼捨已,離厭、不厭。」(p. 78, c14-21)
「身、觸緣生身識...得彼捨已,離厭、不厭。」(p. 78, c21-29)
「意、法緣生意識...得彼捨已,離厭、不厭。」( p. 78, c29-p. 79, a7)
最後稱此為「是為賢聖法、律,為聖弟子修諸根。」( p. 79, a8)
其次,講說「聖法、律覺見跡」( p. 79, a9),又是簡述六根,「耳、鼻、舌、身、意法緣生意識,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彼聖弟子慚恥厭惡。」( p. 79, a11-13)
經文最後,世尊重述自己此經所說的法為「已說賢聖修諸根,已說覺見跡。」( p. 79, a14-15)。對應的《中部 152經》經文為:「阿難!像這樣,聖者之律中的無上修習根已被我教導,有學行者已被教導,聖者的已修習根已被教導」
根據此段敘述,版主認為世尊講說「無上修根(anuttarā indriyabhāvanā)」,是分「凡夫聲聞弟子」、「有學」、「無學」三個層次。《中部 152經》的敘述次序是「無學:捨」、「有學:慚恥厭惡」、「凡夫僧聞:五轉(五法)」。《雜阿含282經》的敘述也是同一次序,只是譯者被「無上修根」的名目所混淆,而誤以為這是三種層次的最殊勝層次,才將「聖弟子修諸根」的層次往後挪。
參考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2sZDbZoSXJKfFgvzvLktYSiPhkcmb9cc8aqrXXZqq4y5zs37nFsJA62QgECj2oEUTl&id=10001684062026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