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3日 星期三

五蘊關係的澄清

「心王」與「心所」之解說是有商榷的必要,「識」是由「名」與「色」做因緣而生起的說法亦應思慮,契經陰相應是非常深奧與難懂的,因為陰相應是瞭解苦集聖諦的最重要之處。

識是獨立於名與色之外的嗎?為什麼世尊多次提到識滅則名色滅等等皆是以識為開頭的定型句?好像是可將識蘊特別的獨立於「名」之外,以往晚學也亦想不透,於是,便免不了誤會識可以有別於其它三蘊,如此,將識視為心王,餘者視為心所的論點,則似乎沒有問題,然而,後來才發覺這是個嚴重的錯誤。

五蘊之中,能夠察覺的正是識蘊的作用而不是其它,也因此,在實際生活的經驗上,識蘊也必然的成為受想行識蘊中的重點表達,也就是說,如上文中識滅則名色滅的例子裡,當然是將知覺的作用滅了,其餘的則由於識蘊的功能停止而不再有意義。而不是說識蘊可優立於「名」之外,當然了,受想行蘊也不是識蘊的附屬品〈心所法〉。應這樣精確理解,依據緣起的定義,名色沒有主從的關係,同樣的,代表名的四蘊亦也沒有主從的關係,而只有互緣的關係。

五蘊之中好像識蘊特別重要,因為世人往往誤認識蘊有代表著生命靈動之故,其實,識蘊並非是特別重要的。五蘊之間比比相等,其中沒有主從的關係,只有相互相緣的關係,以故,當世尊提到其一時,必不忘加上餘者如是。五蘊彼此各有執掌,也皆是因緣所生法,其中沒有誰是最重要的或者是誰是五蘊的王者,也因此,後代論師說識是心王的觀點,是應思維其正當性。應這樣精確理解,生命靈動的現像是名的現像,生命種種的現像是名色的現像。



識只是很單純的知覺感應現象而已,應這樣精確理解:六根+ 六塵 +識陰三合觸,於是生起了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等各種不同的知覺感應。識蘊唯一的作用:六根訊息的收集感知、知道者,而不是訊息的處理(受、想、行)者。

識有六種,眼等前五識:知覺來自外在五根〈眼、耳、鼻、舌、身〉〈色蘊〉的訊息,意識:知覺來自內在意根〈受、想、行、識〉的訊息。五蘊中,識蘊是跨越其它色、受、想、行四蘊,位居中間的知覺者。透過識蘊的訊息辨別運作,色、受、想、行四蘊得以知曉。

識蘊並不是「名」與「色」做為因緣而生起的,作為「名」與「色」的因緣生起,正確的說來是無明緣行。識蘊本身便是名的一環,只不過識蘊是訊息知覺者而顯的重要之故。猶如前所強調,識只是很單純的知覺感應現象而已,識蘊本身並不會自我發動造作,會發動作用的是行蘊,而不是識蘊,事實上,五蘊的發動造作皆是行蘊。五蘊中,行蘊是跨越其它色、受、想、識四蘊,位居中間的發動者。透過行蘊的運作,色、受、想、識四蘊得以造作。

猶如前所強調,識只是很單純的知覺感應現象而已,識蘊本身並不會認識與辨別各種身心活動的對象,會認識與辨別各種身心活動的是想蘊,往往我們以為識蘊會判斷,其實,會判斷的是想蘊。想蘊是單純針對事物(來自五根的外在五種訊息或來自意根內在的受想行識的訊息)進行一連串的推理、想像、分析、組合、理解 .... 等精神心理活動。應這樣精確理解,想蘊是跨越其它色、受、行、識四蘊,位居中間的判斷者。透過想蘊的運作,色、受、行、識四蘊得以辨別。

猶如前所強調,識只是很單純的知覺感應現象而已,識蘊本身並不會接收與處理外界的訊息,會接收與處理外界訊息的是受蘊,猶如前所提六根+ 六塵 +識陰三合觸,這三者相接而生的功能就是受蘊之故,所有愉快的、不愉快的,以及既非愉快又非不愉快的感覺,沒有了受蘊,識蘊將無從知曉。應這樣精確理解,受蘊是跨越其它色、想、行、識四蘊,位居中間的傳遞者。透過受蘊的運作,色、想、行、識四蘊得以連接。

猶如前所強調,識只是很單純的知覺感應現象而已,識蘊本身並不是一個相對或超越於物質的實體,同樣的,受、想、行三蘊,也不是相對或超越於物質的實體,應深思,在正法中,世尊僅說過色為四大所造,卻沒有說過名為某某所造。名並不能單獨於色之外,失去了色,名將無以為繼,同樣的,色並不能單獨於名之外,失去了名,色將無有意義,這般的道理,才是符合緣起定義。應這樣精確理解,色蘊是跨越其它受、想、行、識四蘊,位居中間的展現者。透過色蘊的運作,受、想、行、識四蘊得以運作。

雖然,在契經中有提過心數法〈心所〉,但是,在巴利聖典尼柯耶中,無法找到心所法之名。雖然其中常常出現與心所同一語詞,但是它並不是指論師所論的「心所法」,而是形容詞「心的」之意與「身的」一起使用,此外,契經中所提到的意識是兩種不同的「意識」,名稱相同,但意義並不相等!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的「六識」皆為「識蘊」而「心、意、識、心意、心識、意識、心意識」,名稱雖多,意義卻一致,指的是「心」或「心理」或「精神」的活動。應注意後者所講的「意識」是受陰、想陰、行陰、識陰的聚合總稱,表達的是指「心」或「心理」或「精神」,細心的讀者應不難分辨其中的差異處。

1 則留言:

  1. 五藴論

    五藴是業力為因,依緣不斷地剎那刹那變異的果報。

    五藴有三個特質:

    一、五藴無法保持同一狀態。無法保持恆常。

    二丶侬緣不斷地變異。你無法主宰你的五藴。

    三丶你想要去控制你的五藴,往往不能如意而產生很多煩惱。

    把五藴當作不斷變化的事物來觀照(明覺)的修行者就會發現上述的三個特質。

    親自見到(證得)上述其中一個也㑹見到其他那二個。

    這時候你就不會迷失方向,你的心就不再迷惑!

    如何能親自真正見到(證得)呢?

    四聖諦八正道

    願眾生與你的五蘊得安樂住。

    南無佛 南無法 南無僧

    釋大懺淺造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