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教有二根、三根、六根、五受根、五善根、十四根、二十二根、三無漏根等等說法,然如追溯原始聖典以來的根說,除了二根、十四根、二十二根外,則皆有談到。事實上,原始聖典的「根相應」(Indriya-samyutta)中,幾乎是圍繞在五善根,並以此為主題。
由於佛教哲學的畸形發展,導致糾結於根( Indriya)一字是屬於色法或名法的問題,到了摩訶衍時代更有所謂無明根一詞的出現,然而,根( Indriya)這一漢譯字,於聖典時代的含意到底為何呢?以下詳細說明。
巴利文 Indriya:
(中性詞) [出於梨俱吠陀哲學,作為形容詞或屬性時,是形容最高神〈 Indra:帝釋天〉自在能力的特性,中性詞時,是力量、能力。在巴利文方面,為感官有主導的、支配的,中性時,是管理、統治或控制的原則〕
本字有五大類型用法,見下:
A.專業術語中:
在依其控制的原則或管理的力量,有以下之應用:
(a) 涉及感官方面的註解 -- 可感知的才能或功能,一般錯認為單純的「器官」、或是相對的「精神對象」,這也是最多人所犯的錯誤,而導致意根屬色或屬名的爭論。事實上,此處主要是指「能力」。
(b) 涉及色與物質客觀方面的註解 -- 特質、特徵、性能、必然的根源或本能、記號、特性。
(c) 涉及知覺的情緒及
(d) 對道德上的力量或克制動機作用來說是原則、控制的力量。
(e) 知識與洞察的範疇。
B.indriyani的群組和分類中:Indriya 的變化,約有22種,略。
C.物質的細述中:
(a) 知覺器官的:特別與官能的克制及控制有關,如以下的片語--driyani sanvutani。
(b) 肉體的、身體上。
(c) 感覺的、知覺的。
(d) 道德上的。
(e) 認知、知識。
(f) 總之,兩或者更多種類 -- ,也是各式各樣的獨特用途︰個人;特別身體的才能。
D. 與其它字所構成,而含有未分類的物質。
E. 如形容詞( --˚)形容持有人之感官、精神或心靈的如 S i.138 經文中所出現的tikkh˚ & mud˚。
F. 一些混合句: -- gutta 抑制與留意他的感官。-- gutti 看管感覺。-- sanvara 感官的克制與征服。-- bhavan&amacr 道德品質的培養。
現在,瞭解根( Indriya)這一漢譯字後,便會瞭解,此字可概分兩大類,一大類主要是指能力,尤其是指關於人類的生命力、體力、性力、感覺力、動作力等,而這也是經文中,所表達最多的意義與內涵,譬如,信、精進、念、定、慧等五根。另一大類,則多與物質有關,但非指物質本身,而是指物質的特質或特徵。
無論如何,根( Indriya)這一字,在佛教原本的立場,只與人有關,並不同正統派婆羅門教,是指全知全能者的力量,另外,在根本教義中,它也與色或名的類別無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