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20日 星期六

集、蘊、身

 


苦集,巴利語 Dukkhasamudaya,其中的 Samudaya 有三種意含。

1. 增生, 起源、起因 。如 D.I,17; II,33, 308; III,227; A.I,263 等等。 與 dukkha° 連用,表示「苦的起源」「苦的生起」、「苦的因源」,在根本佛教中便是指「苦的因緣」, 如 D.III,136; A.I,177; Vism.495.

2. 與pabhā°連用,表示為燦爛的光。
 

3. 產品,如 D.I,227。

問題來了,Samudaya 為何被漢譯成「集」?那是因為,於梵語中, Samudāya 其意思即為「集合」,如下圖。當
Samudaya 替換成 Samudāya,便會將佛陀的原意誤解,造成苦集聖諦原本是由修行角度來探討苦的出發點、原因之義,以及直指緣所生法的緊密關連,一下子被忽視、分離、瓦解開來,致使「苦集聖諦」所指「苦的起因」被模糊化,而後人多以「苦的聚集」來理解。

 

 Monier-Williams Sanskrit-English Dictionary, P1167

那麼,Samudaya 會被解讀成「集起」, 除了梵語的影響外,還有個可能原因是來自於「蘊」(Khandha),因為,五蘊(六處)在緣起法中是產生煩惱的開端。

  「蘊」(Khandha),此語簡略的意義是大量的(物質)、大堆的(物質)、…大部份,即塊、堆、區、段。在應用上的意義為部分的身體,集…一體,質量、或…的部分;在集體意義上,有包含於其中的一切之內涵。應要注意,真正的漢譯的「集合」用語應是 Samavāya,所以,「蘊」主要是指一個小部類,才衍生出小部份聚合成一個含有多個小部份的大量、大堆。如以整體來看,確實亦含有「集合」之義味。於此,將 Samudaya 翻譯成「集起」,即為將這個「集」,予以指向五取蘊之故,把色、受、想、行、識聚成五取蘊

身(Kāya) ,群、組、一堆、聚集、合計、身體,群、組等有種類的意味,如用在六受身等時,因含有名與色,這裡的「身」,應做群、組、種類來解釋,會比較恰當,但同樣的,種種不同類別的群,在一起時,亦有「聚集」之義,故於此,可視同於「蘊」內隱之義的道理,於此,也可以把 Samudaya指向於「身」。

雖然蘊與身都含有「聚集」之義,但不可等同之,就像身(Kāya)雖有身體之義,不過,完全指身體的巴利用語卻是 deha。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