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9日 星期二

肉身昇天、陽神解脫與正法的觀點

  淨豐2003/07/31
元金兩朝以前,道教的基本信仰是「長生成仙」,並認為經過修煉,形、神皆可不死,例如,廣成子曰:「汝神將守形,形乃長生。」,《西升經》:「我命在我,不屬天地。」,《仙經》:「我命在我。」,莊子:「正汝形,一汝視,天和將至;攝汝知,一汝度,神將來舍。」,又如,《尹真人東華正脈皇極闔辟證道仙經》:「奪陰陽之妙、煉魂魄而爲一、合性命以雙修。…. 得真功全之又全,成金剛不壞之體,作萬年不死之人;……飛升金闕,拱揖帝鄉。」,《上清飛步七星魂魄法》:「魂魄相隨,使我飛仙。」,這些思想或「白日飛升」(肉體與精神一起長存)之說,在傳統道教中是列舉不盡。



道教主張的魂魄修練成神,魂,陰氣也,又稱靈魂;魄,陽氣也,又稱身形。然而,身形〈色〉永恆之說,必盡是不可能,於是,在金元兩朝時,王哲(西元11121170年),其原名為中孚,字允卿,入道後,改名哲,字知明,號重陽子,創立全真教。



王哲深受佛教的影響,主張三教合一〈導致產生當今的一貫道〉及「性命雙修」,其要點是破斥傳統道教的肉體〈魄〉飛升之說,並提出真身(靈魂)脫離肉體,上升天界的觀點。因此,全真教在成仙信仰上,不再追求「肉體不死」,只追求「真性」解脫和「陽神」升天。



王哲最震撼當時道教的說法,便是:「性為真、身是假」之論,王哲謂:「修行須借色身修,莫滯凡軀做本求。假合四般終是壞,真靈一性要開收。」,又謂「唯一靈是真,肉身四大是假」,因此,他批評肉體長生的追求者,曰:「離凡世者,非身離也,言心地也。……今之人欲永不死而離凡世者,大愚,不達道理也。」,很明顯的,王哲在此批判傳統道教為:「大愚,不達道理也。」。



王哲的弟子邱處機曰:「一念無生即自由」,劉處玄《至真語錄》亦稱:「萬形至其百年則身死,其性不死也。」又:「真我者,人之性也,……無形之道也。」「無形之道則真也」。「偽我,則養身之道,則假也。」,譚處端曰:「一念不生,則脫生死」。很明顯的,這些觀點是深受佛教的影響,類似「涅槃」及佛教中「真常唯心派」思想。



王哲一生提倡「三教合一」,譬如,他說:「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並要求其弟子以《道德經》、《般若心經》、《孝經》三大經典作為必修。全真教在邱處機的努力下,盛極一時,但在明朝後開始敗落,主要的原因,很有可能是一貫道的興起,不過,也可以說,在哲學思想不斷的深化及革新中,一貫道結合了全真教及宋理學的思想後,有著比原來的全真教有著更佳的優勢或是更進一步的發展。



在王哲提倡「三教合一」的情況下,全真教喜好援引禪宗的見性成佛說,認為只要做好內省功夫,便能頓見真性,超越生死,得到陽神解脫。這「陽神」類似「本性」或是「佛性」,因此,連佛教本身都深受影響而無法分辨其中之不同。其實,全真教是把「元神」分為「陰神」與「陽神」兩者(不多加詳論其中之不同,基本上陰神屬低階,陽神屬高階),「陽神」是一種純粹的靈體,是「練神還虛」的中心,並且,「陽神」可自頭頂而出及成形,但是,佛法除了不承認五受陰之中或外有這樣的靈體存在之外,更認為「佛性」亦是分別之假名。



《重陽立教十五論》中第十三條:「超脫欲界、色界、無色界。」,表面上看起來,其所追求的境界與佛法不無一二,但其實還是有差別的,因為,其根本核心是不同的,這個不同是連佛子也很難清楚的,何故呢?因為,「超脫欲界、色界、無色界。」始能:「識心見性全真覺」,這「識心見性」基本上也是一種境界,而無論是佛子、全真教、一貫道都把此作為最高境界,只是有的稱「仙」,有的稱「佛」而矣。會有如此的認知,其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對真常唯心派的「佛性論」(如來藏)混淆不清之故。



如來藏思想遍傳中國後,影響之深無法一一細述,但是,由於《大方等如來藏經》(1):「一切眾生如來之藏常住不變」之論,常常使人誤認為「本性」恆有而常住不變,因此,當「超脫欲界、色界、無色界。」之後,便能見得此常住不變的「本性」(換句話就是王哲的:「識心見性全真覺」)(本性可作陽神之解),在這種思想的波瀾下,終於使得佛法與外道難以分別了。



佛教的正法思想中心是「無我」與「緣起」,「無我」的根本是不以「我」、「真我」、「陽神」、「微塵」、「本性」或「如來藏」等之出發來著(執著)一切境界,才能解脫生死,明「緣起」。而「超脫欲界、色界、無色界。」之論,還是執著著此超脫之境,以正法第一聖諦來說,這就是不了義。



另外,「識心見性全真覺」,還是有個「全真」覺,這「全真」也好,「真我」、「陽神」、「微塵」等等也好,只要是有此認知,無論是否有無超越欲界、色界、無色界,就不是佛法的第一聖諦,也就會有無常而生死,其主要的原因就是這樣的認知將會導致攀緣任何境界,這樣就無法說「不執著」。



再來,「陽神」基本上是「有形」的(佛學認為此是「有邊論」),因此可以「煉神還虛」了,這「虛」,類似「空」的思想,所以,全真教弘揚《般若心經》就一點也不奇怪了。這樣的風氣,在影響全中國後,無論是佛教、一貫道、宇宙彌勒教、真言宗等等等,都說此經,於是,在當今,連佛子本身都分不清楚「正法」的原貌為何?當然,連佛門中也就少有大德再提「無我」論,所有的宗派皆以「恆常有」(正法稱此為常住論)或「本無」(正法稱此為斷見論)的思想來作為出發或是究境,但,在正法中,世尊卻一再強調:「諸比丘!如來知此:『如是執,如是執取此等之見處,將有如是生趣、有如是之來生。』如來不僅知此,知比此更殊勝者。知而不取著,不取著故,得知內心寂靜。然,諸比丘!如來如實知受之集、滅、味著、過患及出離,無執取而解脫。」(梵網經,此句話前面論六十二種見地),故知,連「空」都必須不可執取,才是第一聖諦。



(全真教相關參考出處:《重陽全真集》、《重陽立教十五論》、《重陽教化集》、《重陽分梨十化集》、《重陽金闕玉鎖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