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緣起斷生死(4)
前言:
此書是卓榮德老師(淨光法師)於未出家前,由張碧華女士整理所發表的。法師共發表五大冊,這是其中一冊,當年凡出版一冊,即予收藏,今,於此分享序言。
《總序》
正見緣起法,粉碎生死輪
《編者序》
寂靜迴向一世情
《關於本書》
|
第一篇
隨順無常觀,住捨觀
第二篇 貪愛滅則苦滅
第三篇 古仙人道跡
第四篇 緣起法的法說與義說
第五篇 識緣名色,名色緣識
第六篇 心意識若獼猴
第七篇 如何觀取內觸法
第八篇 思量觀察正盡苦
第九篇 緣起與涅槃
第十篇
愚癡與黠慧
第十一篇 正知世間集、世間滅
第十二篇 因緣法與緣生法
第十三篇 大空法經
第十四篇 不離於有無而說中道
|
第十五篇 先知法住,後知涅槃
第十六篇 內在自覺的如實知見
第十七篇 有增法,有減法
第十八篇 有妄想則有往來
第十九篇 修道次第緣起
第二十篇 聖弟子直見成就
第二一篇 法次法向
第二二篇 現法般涅槃
第二三篇 愛集是食集
第二四篇 有四食而無食者
第二五篇 正觀四食
第二六篇 喜貪四食則識住
第二七篇 日照虛空,無所攀緣
第二八篇 四種安樂食
|
二千五百年前,悉達多於菩提樹下,在甚深禪定力的支持下,轉禪觀,逆順觀察十二因緣,終於完全自證永斷無明、出離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終止輪迴的覺醒狀態(見本書第三篇)。其關鍵在於完全看清楚:三界眾生的生命現象,乃是因緣於無明業識的不斷抓取而不斷展現的身心現象,無常、苦迫、無我、無我所,因此自證離斷對三界的喜貪、停止抓取,現觀無間斷的明覺,識無所住而當下般涅槃。
換言之,佛陀乃因完全了透生命現象的緣起與因果過程,依無常觀、生滅觀、離欲觀、滅觀、捨觀,而斷除了造成生命現象的結使,才完全從生死流轉中解脫(見本書第一篇)。因此,逆順正觀十二緣起法,並對每一緣支以「三依一向」根本作意來對待,乃為通向解脫的根本心要(見本書第七篇)。
l
在禪觀中探入生死的緣起
悉達多未完全證悟解脫之前,在禪觀中是這樣所知所見的:
三界眾生之所以有老、病、死的現象,是因為有生的現象,因生而聚集,隨生而流轉;
之所以有生的現象,是因為有有續的衝動(三界眾生內蘊的生命本能,不斷企求再生的意志:欲有、色有、無色有),因有續而聚集,隨有續而流轉;
之所以有有續的衝動,是因為有堅固的取著(有欲望的執取,是謂欲取;知見上的執取,是謂見取;執取與生命解脫無關的禁戒,是謂戒取;執迷以為有我,是謂我語取),因各種取著而聚集,隨各種取著而流轉;
之所以有堅固的取著,是因為有貪愛(欲愛、色愛、無色愛),因貪愛而聚集,隨貪愛而流轉;
之所以有貪愛,是因為黏著感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因感受而聚集,隨感受而流轉;
之所以有感受,是因為有覺觸,因覺觸而聚集,隨覺觸而流轉;
之所以有覺觸,是因為有六入處(等於是生命接收及反饋訊息的六種管道,即六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因六入處而聚集,隨六入處而流轉;
之所以有六入處,是因為有名色(即身心現象/色身,及受、想、行、識等心理、思想、精神現象),因名色而聚集,隨名色而流轉;
之所以有名色現象,是因為有業識的抓取(如人界因識入母胎,取著受精卵,執為有我之名色現象,啟動相應的身心業行,不斷攝受、反饋、而聞衍「生命現象」),因業識而聚集,隨業識而流轉;
之所以有業識現象,是因為識中內蘊著一種不安的衝動、躁動與盲動,不知如何安止、不知何去何從的「行」,因行而聚集,隨行而流轉;
之所以有「行」是因為有無明(因無知而不見實相,以為無常迅速的生滅現象中有我、我所,所以產生不安的躁動), 因無明而聚集,隨無明而流轉(見本書第三、八篇)。
l
如實知見解脫生死之道
至此,悉達多完全看透了生死的因緣:因無明而有無明行,因無明行而有無明識的取角、過濾與抓取,因無明的業識攀緣而緣生名色現象,因名色現象而有六入處,因六入處而有不斷變異的種種覺觸,因不斷的覺觸而有種種感受,因種種感受而生起種種貪愛,因貪愛而生起種種強烈的抓取,因抓取而生起種種有續的衝動,因種種有續的衝動而造就種種業行與不斷續存的生命意志,因此而產生輪轉不停的老、病、死現象,實在是純大苦聚集。
所以,停止生死輪轉之道,就在於看清楚:生命現象,根本就是無明、貪愛、抓取,不斷造就的業行,所緣生的不斷變異、無常、苦迫、非我、非我所的身心現象。所以又須從根源上離斷對生命的貪愛(從緣起法,清楚可知:貪愛生命,即是貪愛老病死,即是貪愛無明),讓「無明」轉成「明」(見本書第二篇)。
無明滅了,就不會有無明行的不安與盲動;沒有了無明行的不安,就不會有無明業識的胡亂攀緣:沒有無明業識的攀緣,就不會有名色現象;沒有名色的身心現象,就不會有六入處;沒有六入處,就不會有種種覺觸;沒有覺觸,就不會有種種感受;沒有感受,就不會引生種種貪愛;沒有貪愛,就不會產生執迷的抓取;沒有執迷的抓取,就沒有有續的衝動;有續的衝動止息了,就不會再造作種種業行,也不會生起再生的續存意志;再生的意志停止了,生的現象就寂滅了;生的現象寂滅了,老、病、死等大苦聚集的生死流轉也寂滅了。
透過這個逆探生命緣起、順觀生命緣生的過程,悉達多在甚深、精微的禪觀中,自知作證:心意識完全明覺,永不再生起有續的衝動,粉碎了生死流轉的無明巨輪,自知自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永斷輪迴而完全解脫。
l
終止「生法計是我」的無明行
如實正觀三界眾生生命緣起的因緣與流轉的過程,佛陀如實知見世間現象的聚集與寂滅:眾生的生命經驗/世間構成,其實是因緣於眾生於六根觸境時,隨個自的業識取角、過濾與分別而顯現的,因為眾生無知於此一生相、滅相的過程,完全是隨無常因、無常緣而迅速生滅的,根本是無常、苦迫、無我、無我所;眾生卻以為隨覺觸而生、而迅速壞滅的色、受、想、行、識的經驗(即隨覺觸而生起的六觸身、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六識身),是我、是我所有,或認為色、受、想、行、識在「我」裡面生滅,或「我」在色、受、想、行、識裡面(見本書第十一篇)。
此執迷「有我」,即為根本的無明行,不斷生起無明的燥動不安,而識就不斷攀緣、抓取,又隨著不斷的抓取造就了業識習性,反覆覺觸、反饋所抓取的知見,而陷入「取所觸,觸所取」的循環中,有的執取虛無、唯物的斷滅論,有的執取恆常、獨立不變的靈魂永生論,其實皆源自不如實知見緣起中道,陷入「生法計是我」的無明行而起(見本書十四篇、明和講堂編譯《遠離煩惱得自在》十一篇)。
l
依「三依一向」守護身心
因此,眾生修行解脫道的正法要,關鍵點乃在於從生活上,於六根觸境時保持明覺,不讓無明行的業識習性來掌控、主導我們的起心動念而發動身、口、意行,保持明覺:有貪,覺知貪,離貪;有瞋,覺知瞋,離瞋;有癡,覺知癡,離癡;隨時依「無常觀」而遠離種種取著、依「離欲觀」而離斷種種欲貪、依「寂滅觀」而止息種種躁動不安、依「捨觀」而讓身心遠離無明行而安於捨界。
亦即,修習四念處:時時正觀自己的身、受、心、法,於行住坐臥中保持正知正念,依「三依一向」來調伏習性衝力、轉化貪欲結使、導向清淨解脫而慈悲喜捨(見印順編《雜阿含經論會編》念處相應第廿六經)。透過正知正念覺察每個念頭的原因、生起、聚集、流轉,知所導向,不再淪為業識習性的奴隸,學習作為自己起心動念的主人,導向少苦、離苦,導向貪瞋癡的減薄,進而永斷貪瞋癡,自證心解脫、慧解脫(見本書第七篇)。
在生活上,也就是依緣起正見、四聖諦的思惟為基礎,來導向自己的人生,警覺自己的說話、行為、職業內容,使皆能為朝向少苦、離苦而說、而做、而生活,時時正念、念念精進,恆常安住於「三依一向」根本作意,有尋有伺、善尋善伺,為修習正定奠定良基,也就是過「八正道」的生活(見本書第二十篇)。因此懂得善於「關閉」六根,善於「守護」六根、善於「修持」六根,時時安住在「正知正念」的禪思之中,有止有觀,善護念、善導向,是為「守護六根如來禪」(見明和講堂編譯《守護六根如來禪》第卅七篇)。
l
正觀四食斷喜貪
然而,眾生長夜流轉生死,形成堅固的習性,喜貪四食:摶食--於一般飲食有喜貪;觸食--於六根接觸境界,生起受、想、思、識時有喜貪;意思食--於生起有續的意志、希望時有喜貪;識食--於意識分別、過濾境界時,依習性、喜貪而取角,既而又依所取的境界來分別、過濾當下的觸境,如斯反覆不停(見本書第廿三篇)。
因此,佛陀特別提醒想修行得解脫的人,必須正觀四食,依「三依一向」來過濾,否則長夜流轉生死,永無出離、解脫之時。
正觀摶食,不為滿足欲貪,於摶食時正知正念,觀摶食如食子肉,只為出離生死荒曠長夜,因此飲食知量、繫數而食,正知飲食所為何事。
正觀觸食,如剝皮之牛,於六根觸境時被欲貪結使所繫縛,於境界不得自在,恆於避苦趨樂中追逐不休,致使長夜流轉生死,大苦聚永無止息之時。
正觀意思食,於六根觸境,生起衝動、意志時,念茲在茲,依根本作意來調伏與轉化,不讓無明行作主,以免再墮生死之大火坑。
如實了知:於四食有喜貪,即是於長夜生死流轉有喜貪,即是於大苦聚集有喜貪。如此,從心深處知所警惕,為免永劫之大苦,而願意收攝心神,如前述,於六根觸境時善關閉、善守護、善修持,如實走在八正道上,日積月累,或此世或他世,必得永斷生死輪迴。
因此,若正見生死緣起的實相與寂滅之道,必能自知在起心動念時,唯有依佛、依法、依僧、依戒來調伏、導向自己的身行、口行與意行,才是真正善待生命:以「四種安樂食」來餵養自己的身心,逆貪瞋癡而入法流(見本書第廿八篇)。
l
現法般涅槃
所以,真正的佛法,乃是因正見緣起於無明、愛、取之生死流轉,因此厭離輪迴相續的老病死,所以厭離生命的繼起,也就厭離有續的衝動,因此厭離種種抓取執迷,既而厭離種種貪愛,也就厭離種種感受,因而厭離種種覺觸,也就厭離六入處,因此厭離名色身心的流轉,也就厭離業識的攀緣,進而厭離無明的躁動與不安,故而讓心意識證入完全的明覺狀態,當下般涅槃(見本書第廿二篇)。
換言之,道可修、輪迴可斷、涅槃可證 -- 有道、有跡、有古仙人住處,一念明覺,則修得一念解脫;念念明覺,則自證永斷貪瞋癡的心解脫、慧解脫。並不是如一般宗教,不知如何永斷生死,卻放言「無懼生死」;不知如何安住涅槃,卻高論「不住涅槃」,自誤誤人,陵夷正法,以盲引盲,循業墮生死坑,實大苦聚。
若能知非即捨,深思緣起法,依根本作意守護六根,念念如來禪,正知正念修習四念處,知慚知愧,又何敢放言高論:佛所教的解脫道為「小乘」教、為「下士道」?錯誤的知見,引眾生墮生死長夜,若得正見緣起,厭離生死、修八正道,佛說可得「現法般涅槃」。
l
臨終般涅槃
再者,修行佛法完全是「內明」之法,因此在世時,正觀身體範圍內生起的所有覺受,正見其為無常、苦、非我、非我所,而無所取著;正觀壽命的範圍內生起的所有覺受,正見其為無常、苦、非我、非我所,而無所取著,可得現世般涅槃。或保持明覺,正知正念以待時,於身壞命終時,正知正念由色身範圍內生起的最後覺受而無所取著、正知正念壽命範圍內生起的最後覺受而無所取著,「一切受所覺悉滅無餘」,「譬如力士取新熟瓦器,乘熱置地,須臾散壞,熱勢悉滅」,等於「臨終般涅槃」(見本書第八篇)。
l
法次法向,從此岸到彼岸
所以,只要隨順佛所說法,正見緣起,戮力於「知苦、斷集、證滅、修道」(見明和講堂編譯《遠塵離垢法眼淨》第一篇),也就是四聖諦、八正道的修行,依法次法向(即三依一向):守護六根→轉化自己的身、口、意行→修習四念處→中滿足七覺支(正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捨覺支),則必通達明、解脫,而永斷生死輪迴,是謂「法法相依,法次法向,從此岸到彼岸」(見本書第廿一篇、明和講堂編譯《遠塵離垢法眼淨》第三篇)。
佛陀為了讓眾生於當世或有限的時間內,正見緣起法以解脫生死輪迴、得般涅槃,而說法四十五年。後人所謂「不懼生死,不住涅槃」,實非佛陀教說、法說的本意。唯願正法--如實的解脫道--再現於世,自利利他,福利人天。
感謝佛陀,在如大闇冥的三界中,點亮解脫的明燈;感謝所有依法修行的清淨修行人,讓正法住世至今;感謝講堂同學戮力於聞、思、修正法;感謝所有助印的朋友讓本書得以問世,以利正法照世。願此供養佛、供養法、供養僧的聞、思、修功德,迴向三界父母眾生,清淨心行,所求如願!
【編者序】
寂靜迴向一世情
朋友中年喪偶,痛得無法停止悲傷。她說,曾經以為可以相守到老,而今只求再見在夢中……
無常世間,隨時都是別離時。多少聚散,誰不曾為愛神傷?老、病、死,世人不愛,尤其恐懼死亡帶來「恩愛別」的苦痛。世間有所依的愛,佛說是貪愛,「如網、如膠、如泉、如藕根,把心意識緊緊纏黏在所依戀的人、事、物、關係上,透過六根攀緣抓取,滋長業行,相續不斷;令眾生的心,障閡而不自由,覆蓋而不清明,閉塞而不開放,愚癡顛倒,昏暗不明,像守衛巡防在在驚疑,像鑽進狗腸苦無出路,像亂草糾結毫無條理,像風中柳絮不由自主,生生世世、往來流轉、永無盡期。所以者何?謂有我故……」(雜阿含九八四經)
眾生之所以生死流轉、憂苦不斷,是因為有貪愛。貪愛緣於我執,我執即無明,不知不明生命的實相,執著有實質不變的「我」或「我的」,所以貪著身心現象。貪著身心,所以執著於生死;執著生死,所以貪生畏死。
l
沒有生死,只有生滅
不知生之緣起,不明死為何事,就不能停止貪生畏死。佛陀當王子時,同樣不愛老病死,為了永斷老病死,苦苦追尋生命的實相,而開發顯現「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的十二因緣法---- 眾生因緣於無明、愛、取而造作業行,所以流轉生死;如果無明、愛、取停止了,就不會再隨業受生。緣起法,說生死流轉、煩惱糾葛的因緣,也說寂滅涅槃、當下清涼的因緣。煩惱或清涼,就在六根觸境時心意識有無愛取---- 愛著境界,則隨業流轉;不著境界,則寂靜涅槃。
生命的實相是什麼?佛陀如實知見:生命是隨順緣起而生、隨順緣滅而滅的現象,無常,沒有實質不變的「我」或「我的」,只有不斷生滅、變異的五陰流轉現象。無我,故無「我在老病死」,老病死只是緣生而起的「磨滅、壞滅」的自然現象而已。
何謂死?佛陀說,沒有一個「誰」在死,而是有生故有死。所謂死,就是各類眾生從這一世消逝、變遷、轉移成另一個生命型態。他的色身完全敗壞而無法使用,壽命盡了,體溫冰冷,生命跡象停止,心意識脫離色身的時刻已到。這樣的現象就叫「死」。
何謂生?佛陀說,沒有一個「誰」在生,而是各類眾生於身壞命終時,若心意識仍有我執及愛取,在因緣具足下,立即隨著過去業行及臨終願望的投射,投生到相應於該業行品質的界面,得到該界面的生命狀態。這樣的現象就叫「生」。在無明、愛、取、行、業的推力之下,此生才滅,後世尋生。世間所謂死、生,不過是一滅一生、相續流轉的現象罷了。
l 正見緣起,放下執著
舍利弗和目犍連,是佛陀的兩大弟子,他們涅槃以後,比丘們都很傷心。佛陀寂靜地安慰他們說:「你們莫再愁憂苦惱了!一切隨順緣起而緣生的世間現象,都是會敗壞的,哪能常存不滅呢?欲令不壞,是不可能的!我早說過:一切可愛念的事物,皆是別離之法,終歸離散,如來不久也會過去!所以你們莫再貪愛不捨而憂傷了!你們當知:依止自己的身心經驗體證無常而離抓取,依止正法斷貪愛證苦滅而得解脫;除此之外,無法依賴他人、他法來安頓身心。也就是,修習四念處,正念當下、心向於捨,調伏對世間的貪愛,也就不生憂苦了。」(雜阿含 六三九經)
眾生有個自的業緣,求不得永不離散。離苦的路,都得獨立地走。我們所愛的人,以衰老、病痛和死亡,示現人生的無常苦迫,幫助我們看清憂傷的根源,其實是我執和貪愛;所以,重要的是:正見緣起----於觸境時內觀自己的起心動念,念念「無常、苦、無我」根本作意,滅除內在無明、愛、取的衝力。透過自覺,淨化業識,無明轉明,滅盡貪愛,才有至福和自在。
l
修四念處,調伏貪憂
如何淨化?就是依佛所教,精進修習四念處:如實覺察自己身、受、心、法的狀態「無常、苦迫、無我」,放下對身心的愛欲和執著,捨離抓取證得苦滅,用八正道修正身、口、意行;如實覺察別人的身、受、心、法,也是「無常、苦迫、無我」,放下對別人的愛欲和執著,捨離抓取證得苦滅,用八正道修正身、口、意行;如實覺察人我之間的關係,同樣「無常、苦迫、無我」,放下對關係互動的愛欲和執著,捨離抓取證得苦滅,用八正道修正身、口、意行。
日常如此護念,病時也如此護念;到了臨終,則儘可能保持清明的踏入死亡的門檻,覺察當下生起的感受的苦樂狀態,覺察到最後一個感受的生起和消滅,如實覺知一切感受都是緣起、無常、生滅、非我、非我所,放下對此世身心的貪愛和執著,停止抓取的衝力證得苦滅,內心明覺、解脫。此生盡,生死輪迴的鎖鏈也就永遠截斷了!
「他去哪裡了?我還能再見到他嗎?」妳問。
只要我執未滅,貪愛未斷,又隨業力受生。三界流轉,相見亦不相識。一場因緣,感謝互相成全。自淨其意,福利眾生,即是福利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有緣人。
明白了,就放下,送君行,莫慼慼。隨順緣滅皆歸散,寂靜迴向一世情!
《關於本書》
《雜阿含經》是原始佛法的根本聖典,南傳佛教巴利聖典稱之為《相應部阿含》,列舉內容的種種相應。雜,譯語同「相應」、又有相次相間雜之意,阿含,指「所傳承的教誨」。佛陀涅槃後不久,第一代弟子們為了令佛所教法常住於世,因而以大迦葉為上首的五百阿羅漢,於王舍城附近的七葉窟內,結集經典,由「多聞第一」的阿難誦出經藏,由「持律第一」的優婆離誦出律藏,經過五百阿羅漢同時確認為佛陀親口所說,而記載下來,此為佛教史上著名的「五百結集」。原始的結集是:隨義類相同的,分為不同部類,次第安布,集成種種相應,即經中所記載的五蘊、六入處、緣起、食、聖諦、界、念住相應等等,此即《雜(相應)阿含經》的集成因緣。故本經為世所公認最如實、最完整保存佛陀原始教法的經典。此後,依不同意趣及不同部派所傳,又集成《中阿含》、《長阿含》、《增一阿含》三部。四阿含經的成立有先後,而以《雜阿含經》為佛法根本。
漢譯《雜阿含經》,譯自梵文本,是劉宋元嘉年間,中天竺的婆羅門求那跋陀羅過海至中國,約於西元四三五-- 四四五年間,在楊都(現在的南京)祇洹寺所出的,由寶雲傳譯,慧觀筆記,分為五0 卷。經過歷代的展轉傳寫,造成經卷次第紊亂。印順長老於是重新比對、審定,將原本紊亂的經卷,依原始結集經文的次第,重新整理、編排,於一九八三年編輯完成《雜阿含經論會編》。
本書是《分享雜阿含經》
系列第四冊,經文結集《雜阿含經》內佛陀關於緣起法、四食的開演,內容精選自印順長老編《雜阿含經論會編》因緣相應經文。
為了便於讀者閱讀,故於段落、標點符號部分重新調整。每篇經文首註明的:印順本,指印順長老編《雜阿含經論會編》一書;大正本,指日本《大正新脩大藏經》;佛光版,指佛光山出版的《佛光大藏經:阿含藏/雜阿含經》。
本書第一--十八篇旨在開演十二因緣法,第十九----廿二篇是重要的修道次第,第廿三----廿八篇旨在開演四食。第十五篇《須深經》曾編於本講堂出版之《遠塵離垢法眼淨》一書,為顧及本書各篇之相輔相成,故於修改後重新編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