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9日 星期二

「沙門」與「外道」

 

沙門,梵語 Śramaṇa 巴利語 samaṇa

在印度教《往生書》裡,原本有聖者之義,但在思想飛越的年代,使用來表達非吠陀思想的派別,主要指佛教與耆那教的僧侶,於此競爭後,在印度教的使用中,變成:

1.) 費勁的、辛苦的。
2.) 低劣的、可恨的。
3.) 裸露的。含有乞丐之義。

很明顯的,沙門一詞完全是用在貶低、歧視佛教與耆那教。

外道,梵語 tīrthika 巴利語 titthiya〔from tittha 2, cp. Divy 817; AvŚ i.48; ii.20.〕

在印度教裡原本指其他宗派的追隨者或領袖,並沒有任何貶低之意,因此,在初期佛教的經典中,也會用此來稱呼佛陀,如SN.44.9經:

「Ayampi kho samaṇo gotamo saṅghī ceva gaṇī ca gaṇācariyo ca ñāto yasassī titthakaro」

titthakaro=tittha+karo,karo 是掌、手、光線、象的軀幹,故引生有掌門、明燈之含義。莊春江老師翻譯此句為:「這位沙門喬達摩有眾多追隨者,一群人之首,一群人的老師,有名聲的知名開宗祖師。」

各位,驚訝吧。當使用「沙門」或「外道」一詞的時候,不要帶有非透明的眼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