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23日 星期四

求生者(sambhavesīnaṃ)

佛使比丘《生活中的緣起》:「"求生",指的是一般凡夫還沒有煩惱心──沒有愛、取,或執著自我。」可能翻譯或表達的問題,建議修改語句成「"求生",指的是一般凡夫還沒產生煩惱時(愛、取無發作時),依舊執著自我、有愛,故尋緣生。」


經文中的已生與求生,為一個整體的概念,其中,bhūtānaṃ 是「呼吸已存在」。sambhavesīnaṃ 是 sam+bhava+esī「生存的尋求者」、「存在的尋求者」、「發生的尋求者」、「起因的尋求者」、「製造的尋求者」,這其實表達了緣生時及緣未生而尋緣生,也表達無常的各種不恆久而推動的情形或現象,換過方式說,由於無常,故會「緣已生時」及「緣未生而尋緣生」,而已生與未生的推手,則是因為「食」。

鑑於 bhūtānaṃ是 bhūt+āna,這「呼吸已存在」是直譯,應修辭為「存在的生命」,因為,古人認為呼吸是生命,後來變成呼吸是靈魂。這裡,莊春江老師翻譯的是「已生成眾生」。

SN 12.11 經:

「cattārome, bhikkhave, āhārā bhūtānaṃ sattānaṃ ṭhitiyā sambhavesīnaṃ anuggahāya. Katame cattāro?」

莊春江老師翻譯:

「有這四種食,為了已生成眾生的存續,為了求出生者的資助,哪四種呢?」

句中 bhūtānaṃ及 sambhavesīnaṃ,兩著中間的 vā ,翻譯成「或」,雖然詞句表達,無不妥當,但是,這樣的話,可理解成「已生者」與「未生求生者」。於是,sambhavesīnaṃ,「生存的尋求者」或「存在的尋求者」,傳統上便解釋成為「還沒存在而尋出生的人」,更而甚者,變成一個會飄來飄去,又擔心違背教義而不能說的咚咚。

然而,原文中的 vā,其實是…vā…vā,表示這是一件事,因此,應理解成「眾生不是已生就是求生者」
一件事,此外,「sattānaṃ ṭhitiyā sambhavesīnaṃ」是一個段落,其中,sattānaṃ,眾生,為屬格,指眾生( sattāna)與 ṭhitiyā sambhaves的關係,而不是與「已生」、「存在的生命」(bhūtānaṃ)的關係。

故,個人建議應這麼表達:

「有這四種食,不是在維持『存在的生命』就是在幫助『尋求生存』的眾生,哪四種呢?」

「尋求生存」並非是「沒有生命而尋求生命」,而是這眾生不斷尋求生存,如此,亦近應於佛使比丘的「指的是一般凡夫還沒有煩惱心」。
求生,以法的語言就是說,人們在沒有煩惱時,自動找煩惱,在沒有煩惱的那短暫時刻,是愛取有暫時休息,這時依然還是有我見,故必又會有食而求生,在愛取有暫時休息時,以為沒事、沒煩惱,故暫時「忘我」。這就是要生存的情形。此狀態的甲,可以在現實中甲的生命與在部份人們口中的那個會飛的甲,要尋生存。或是不理會此乃一件事而解讀為,可以在現實中甲的生命與在部份人們口中的那個求生存的乙

無論如何,絕不是在表達「可以在現實中甲的生命或在部份人們口中的那個會飛去求投胎的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