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eing Things as They Are
如其所是看事物
by Nyanaponika Thera
© 2004。BuddhaNet 版 © 1996。
翻譯:淨豐
如果我們仔細考慮生命的廣闊範圍,那怕只是一小部份,我們就會面臨各種各樣的生命形式,他們是如此生命巨大,以至於無法描述。然而,從微生物到人類,從最簡單的感覺到創造性天才的思想,所有生命存在的事物,都具有三個共同的基本特徵:
無常或變化(anicca);
苦或不滿足(dukkha);
無我或非實質性(anatta)。
這三個基本事實是在 2500 多年前,由佛陀首次發現和提出的,佛陀被正確地稱為“世界的知道者” (loka-vidu)。在佛教術語中,它們被指定為三個特徵(ti-lakkhana) ——一切事物的不變標記或標誌,即是刻印在生命本身的“標誌”。
在這三者中,第一和第三特徵,直接適用於無生命的存在,也適用於有生命的存在,因為每一個具體的實體,就其本質而言,都經歷著變化,並且沒有實體。第二個特徵,苦,當然只有在生命的體驗。但是,佛陀將苦的特性應用於一切「有為的」事物,因為對於眾生來說,一切有為的事物都是經歷著苦的潛在原因,無論如何都無法給予持久的滿足。因此,這三個是真正的普遍特徵,甚至與低於或超出我們正常感知範圍的事物有關。
佛陀教導說,只有理解了這些基本事實,才能正確理解生命。這種理解必需發生,不僅僅在邏輯上,而是在與自己的經驗對抗中。觀智,是佛教的終極解脫因素,就在於對這三個經驗的理解,並將其應用於自己的身心過程,於禪修中深化和成熟。
如實看待事物,意味著始終根據這三個特徵來看待事物。不以這種方式看待它們,或在它們的現實與應用範圍上,欺騙自己,是無明的標誌,無明本身就是苦的強大原因,編織了使人纏繞的網——虛假的希望,不切實際和有害的慾望,虛幻的意識形態,以及歪曲的價值觀和目標。
忽視或歪曲這三個基本事實,最終只會導致沮喪、失望和絕望。但是,如果我們學會看穿欺騙的表象,辨識此三個特徵,無論是在日常生活中,或是在精神上的奮鬥中,這將產生巨大的利益。在世俗的層面上,對無常、苦和無我的清晰理解,會給我們帶來更為理智的人生觀。它將使我們擺脫不切實際的期望,勇敢地接受痛苦和失敗,並保護我們免受妄想假設和信念的誘惑。在我們追求脫俗的過程中,對這三個特徵的理解,必不可缺少。當對所有現象,都會與此三特徵密不可分時,禪修的經驗,將使我們與一種被錯誤地想像為永恆、愉快和實質存在的束縛,予以鬆動與切斷。隨著越來越清晰,所有內在和外在的事物,都會看到其真實的性質:不斷變化,與苦聯繫在一起,沒有實質性,也沒有一個永恆的靈魂,或永恆的本質。如此觀照,脫離會增長,並從去除自我的提給中,獲得更大的解脫,最終達到涅槃,即是,由苦中解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