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2日 星期三

Meditating on No-Self

 

by Sister Ayya Khema© 1994

作者介紹:Ayya Khema (née Ilse Kussel) 德國猶太裔,在蘇格蘭和中國接受教育之後,然後成為美國公民。1979年,她在斯里蘭卡出家,成為第一位西方的上座部比丘尼。1982 年,她在世界各地創立了教育中心,積極地為女性提供修習佛法的機會。

1987年,她舉辦了第一屆「佛陀女兒國際協會」、「國際佛教婦女協會」(Sakyadhita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Buddhist Women)。

1989 年,她回到自己的家鄉,創建阿爾高佛堂,並於1997年在那裡圓寂。

在佛教中,我們使用“自我”和“無我”這兩個詞,因此,首要了解“無我”(anattā)是什麼是很重要的。即使,它最初只是一個概念,因為,佛陀教法的本質,取決於在於這個概念在各種教學中,佛教是獨一無二的。沒有人,沒有其他的精神導師,以這種方式教導無我,因為,無我是由他以這樣方式去表述與談論。關於無我的文章很多,但要了解它,就必須體驗它。這就是教學的目的,即無我的體驗。

然而,為了體驗無我,人們首先必須完全了解自我,並如實知道。但是,除非我們確實知道,這個自我是什麼,否則這個自我稱為“我”,就不可能知道“那裡沒有自我”是什麼意思。為了把一些問題移除,首先,我們必須完全掌握它。
 
我們不斷試圖重申自我。這已經表明,這種“自我”是一種非常脆弱,且相當飄渺的事情,因為,如果不是,我們為什麼要不斷地重申它?為什麼我們總是害怕“自我”受到威脅,害怕它沒有安全感,害怕它得不到生存所需的東西?如果,它是我們認為那種堅固的實體,我們就不會經常感到受到威脅。

我們通過一次又一次地認識肯定“自我”。我們認同某個名字、年齡、性別、能力、職業。“我是律師,我是醫生,我是會計師,我是學生。我們認同我們所依的人。“我是丈夫,我是妻子,我是母親,我是女兒,我是兒子。” 現在,我們必須以這種方式使用“自我”→但它不僅僅是在言語中,我們真的認為那個“自我”就是我們的身份,毫無疑問,那個“自我”就是我們自己。當這些因素中的任何一個受到威脅時,如果作為妻子受到威脅,如果作為母親受到威脅,如果作為律師受到威脅,如果作為教師受到威脅或者,如果,我們失去了使我們能夠保留“自我”的人,將感到悲慘!

自我認同會變得不安全,“我”發現很難說 “看著我”,“這就是我”,包括讚美和責備。讚美加強了“我”,責備威脅了“我”。 所以,我們喜歡讚美,我們不喜歡責備。自我受到威脅。名聲和臭名昭著同樣的事情有得有失。如果,我們獲得,自我就會變大,如果我們輸了,它就會變小。因此,我們一直處於困境和恐懼之中,自我可能會失去一點它的宏偉,可能會被某人做得小一點,它發生在我們所有人身上,毫無疑問,最終,會有人責怪我們,連佛陀都受到指責。

現在,對我們的指責,並不是問題,問題是我們的反應,我們感覺自己變小了,自我很難重新確立自己的地位,所以,我們通常做的,就是把責任推回去,讓對方的自我也變得更小一些。

我們相信,認同我們所做的一切,以及,我們擁有的一切,無論是財產還是人,都是我們生存所必需的“自我”,如果,我們不認同這個或那個,我們就會覺得自己處於困境中,這就是為什麼在禪修中,很難停止思考的原因。因為,不加思索就沒有身份識別。如果我不思考,我能認同什麼?
這樣,在禪修中,就很難達到一個實際上不有什麼可以認同的階段。

幸福也是一種認同,“我很開心” 、“我不開心”
因為,我們如此熱衷於生存,所以,我們必須不斷地識別,通常情況下,當這種認同,關係到自我的生死問題時,那麼,對失去的恐懼,就會變得非常大,以至於,我們會一直處於恐懼狀態,總是害怕失去,讓我們成為現在這樣的財產,或者讓我們成為現在這樣的人。如果我們沒有孩子,或者他們都死了,我們就不再是母親了。所以,恐懼是最重要的,所有其他的標識也是如此,不是一種非常平靜的生活狀態,因為什麼?只有一件事:渴望成為自我。

當然,這種認同,導致了占有的渴望,而這種佔有又導致執著,我們擁有什麼,我們認同什麼,我們執著於什麼,由於那種執著,很難有一個自由開放的觀點。這種執著,不管我們執著的是什麼
它可能不執著於汽車和房屋,甚至可能不執著於人但我們當然執著於觀點和意見,我們堅持我們的世界觀,我們堅持如何快樂的觀點,也許,我們堅持誰創造了這個宇宙,無論我們堅持什麼,甚至政府應該如何管理國家,所有這一切都讓我們很難看到事情的真相。要心胸開闊,只有開放的思想才能吸收新的想法和理解。

佛陀將聽眾比喻成制作四種不同的陶器。第一種,粘土容器的底部有孔,如果你往裡面倒水,它就會馬上流出來,換句話說,你教給那個人的任何東西都是無用的。第二種是
有裂縫的粘土容器,如果你往裡面倒水,水就會滲出來,這些人,他們是記不得的。因此,不能把這兩個容器放在一起,這些是屬於理解上的裂痕。佛陀將第三種聽眾,比作一個完全裝滿的容器,導致無法往裡面注,因為,已經滿了,這樣的人,見多識廣,學不會新東西!但希望我們是第四類,沒有任何孔洞或裂縫的空容器,它完全是空的。

我敢說我們不是,但是,只有空的,才能足
容納,像這樣空的,沒有觀點和意見,意味著缺乏執著,甚至缺乏對我們認為是現實的執著,無論我們認為現實是什麼,它肯定不是,因為,如果它是,我們永遠不會有一刻不快樂,永遠不會覺得缺少任何東西,永遠不會感到缺乏陪伴和所有,也永遠不會感到沮喪、無聊,如果,我們曾經這樣做,那麼,無論我們認為什麼是真實的,其實都不是。真正的現實是完全滿足的,如果,我們無法完全滿足,我們就沒有看到完整的現實,因此,我們可能擁有的任何觀點,要么是錯誤的,要么是片面的。

因為它是錯誤或片面的,並且受到自我的限制,我們必須以懷疑的態度來看待,我們堅持的任何東西都會使我們束縛於它。如果,我緊緊抓住桌腿,我不可能走出門,因為,我被困住了,
除非,我放手,才有機會移動而脫離。任何認同,任何執著的佔有,都是阻止我們到達超然現實的原因。現在,當我們執取於物和人時,我們可以很容易地看到這種執著,但我們不容易地看到,為什麼五陰稱為五執合體?這就是他們的名,事實上,他們是我們最堅持的,一個完全的執著。當我們看自己的身、心,或者,當我們看受、想、行、識時,我們甚至都不會停下來思考。我們看著這個身心、名色,我們甚至不會懷疑這是我的感受、我的感知、我的記憶、思想和我對我的覺知之事實。在他們開始看到之前,沒有人會開始懷疑,而為了看到這一點,除了觀點和意見之外,我們還需要相當多的空白空間。

執著是我們最大的佔有欲和依戀,只要我們執著,我們就看不到現實。我們看不到
實是因為執著的阻擋,執著使我們認為真實的東西都染上顏色,現在,我們不可能說“好吧!我不再執著了”,我們並不能做到這一點。只有把“我”拆開來,不再相信這是一個整體的過程,而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但是,如果,禪修能有任何益處或成功,首先,必須表明有心,也有身,而並沒有一個東西能夠協調主導。有心在思考,有身能行動,這是清楚地了解自己的第一步,然後我們可以注意到“這是一種感覺”和“我正在給這種感覺命名”,這意味著記憶和感知。" 這是我對這種感覺的想法,感的產生是因為大腦的意識和已經產生的感受有關。”

當事情發生的時候不是只在思考的時候把屬於的四蘊分辨然後,我們會意識到,這不是真正的我,這些只是正在出現的現象,停留片刻,然後停止。意識在一個對像上,能停留多久?思想能持續多久?我們真的邀請過他們嗎?

固執、執著,這是使自我生起的原因。因為,執著於“我的
概念而生,然後就有我,而我就有了所部的問題。沒有了我,還會有問題嗎?如果,正如我們認為的那樣話,身體裡並沒有一個人坐在我裡面,稱為我或叫約翰、克萊爾的人,那是誰有問題呢?諸蘊沒有任何問題。蘊只是過程,它們是現象,僅此而已,他們一直在那繼續著,但因為我抓住它們,試圖抓住它們,並說:“是我,是我的感覺,是我想要的。” 那麼,問題就出現了。

如果,我們真的想徹底徹底地擺脫痛苦,那麼就必須消除
執著,精神之路從來都不可能成就,它永遠是放開之路,我們越鬆手,就越有空曠的空間,讓我們看到現實。因為,我們放開的將不再存在,所以,有可能的,只有移動,而不執著於移動的結果。只要我們堅持我們所做的結果、所想的結果,我們就會被束縛、被包圍。

現在,我們要作三件事:我們有興趣成為某事或某人、有興趣成為一名優秀的禪修者,或是,有興趣成為一名畢業生。當
我們並不是那些興趣所造成的,這樣,那些的存在而成為的我們,就會停止,當我們停止存在時,我們便不會去關注真是什麼。當然,所有要成為這些要事,都在將來。既然,未來的一切都是猜想,那就只是我們生活的夢幻。我們唯一可以確定的是於現在的特殊時刻而且,正如您能夠意識到的那一刻,就已經過去了,這一時刻已經過去了,下一個也已經過去了。看看他們如何過去!這就是一切的無常性。每個時刻都過去了,但我們堅持,試圖堅持下去,試圖使它們成為現實,試圖使他們成為安全,試圖使它們成為他們不是的東西。看看他們如何過去,我們甚至不能像他們這樣做一樣快。

沒有什麼是安全的,沒有什麼可以堅持的,沒有什麼是穩定的,整個宇宙不斷地分崩離析,又重新組合在一起,這包括我們稱之為“我”的思想和身體。你可以相信或是不相信,這沒什麼區別。為了知道它,你必須經歷它,當你體驗它時,它是非常清楚的,一個人所經歷的,就是完全清楚的,沒有人可以說它不是,他們可能會嘗試,但他們的反對毫無意義,因為,您已經經歷過。就像咬過了芒果,才會知道它的味道一樣。

要體驗它,需要靜慮,平凡的頭腦,只能知道普通的概念和想法。如果一個人想要理解和體驗非凡的經歷和想法,就必須擁有非凡的頭腦。非凡的
思想來自於專注,大多數禪修者都經歷過與他們習慣的不同的階段,所以它不再是普通的了,但我們必須加強這一點,而不僅僅是在開始階段。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到了思想真正非凡的地步,它可以將自己引導到它想去的地方,這是非凡的。非凡的意義在於它不再受到日常事件的干擾,當心能夠集中注意力時,它就會體驗到以前從未知道的狀態,意識到你的宇宙不斷地分崩離析,並重新聚集在一起時的一種禪修體驗,這是需要練習、毅力和耐心的,當思想不受干擾而靜止時,平等心、平和、平靜就會生起。

那時,
思想對無常概念的理解,就會達到了認為自己是無常的程度,而當一個人認為自己的思想完全無常時,他的觀點就會發生轉變,我喜歡將這種的轉變與孩子們玩耍的萬花筒進行比較,輕輕一碰,你就會得到不同的畫面,整個事情看起來完全不同,只是輕微的變化。

否定我(無我)是通過無常的、不滿足的和空的方面來體驗。空什麼?“空”這個詞經常被誤解,因為當人們只將其視為一個概念時,人們會說“你說的空是什麼意思?” 一切都在那裡:有人,有他們的內臟、內臟、骨頭和血液,一切都充滿了東西——頭腦也不是空的。它有想法、想法和感受。即使它沒有這些,你所說的空虛是什麼意思?唯一空的就是實體的空。

任何事物中都沒有特定的實體。那是空虛,那是虛無,在禪修中也能體驗到。它是空的,沒有特定的人,沒有特定的事物,沒有任何使它成為永久的東西,沒有任何使它變得重要的東西,整個事情都在變化之中,所以空就是這樣,處處可見空,在自己身上看到,這就是所謂的無我,實體為空,那裡沒有人,這全是想像,一開始會覺得很沒有安全感。

那個我一直非常關心的人,試圖做這個或那個的人,那個將成為我的
安全感,將成為我幸福生活的保障——一旦我找到那個人——那個人並不真正存在。這是一個多麼可怕和不安全的想法!產生了怎樣的恐懼感!但事實上,恰恰相反。如果一個人接受並承受這種恐懼並經歷它,那麼一個人就會完全徹底地解脫和釋放。

我給你打個比方:想像你擁有一顆非常有價值的寶石,它非常有價值,以至於你信任它,這樣當你遇到困難時,它會照顧你。它非常有價值,您可以將其作為您的安全保障,你不相信任何人,所以,你的房子裡有一個保險箱,那是你放珠寶的地方。現在你已經努力工作了很多年,你認為你應該放個假,那麼現在,寶石該怎麼處理呢?顯然,您不能在海邊度假時,隨身攜帶著,所以,為了房子的門,買了新鎖,你把窗戶鎖起來,提醒你的鄰居,告訴他們在假期時,要求他們照看你的房子——以及里面的保險箱,他們回答說,沒有問題。這時,你應該很自在,所以開始度假。

你去了海灘,那真是太棒了,奇妙。棕櫚樹在風中搖曳,你在海灘上選擇的地方,又好又乾淨,海浪很溫暖,一切都很可愛。第一天,你真的很享受,但是第二天,你開始懷疑,鄰居雖然都是很好的人,但他們會去照顧他們的孩子,並不總是在家,最近附近發生了一起盜竊案。第三天,你說服自己,可怕的事情將會發生,然後你就回家了。你走進去打開保險箱,一切都好,你走到鄰居那裡,他們問:“你為什麼回來?我們正在照顧你的地方,你不必回來,一切都很好。”

第二年,同樣的事情。你再次告訴鄰居,“這次我真的要離開一個月了。我需要這個假期,因為我一直在努力工作。” 所以他們說,“完全不用擔心,起飛吧。去海灘吧。” 所以,你再一次關上窗戶,鎖上門,把所有東西都弄好,然後出發去海灘。再次,它是美妙的、美麗的。這次你持續了五天。在第五天時,你確信一定發生了可怕的事情,然後你就回家。天哪,寶物不見了。你處於完全崩潰的狀態,徹底的絕望、鬱悶,所以你去找鄰居,但他們並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他們一直都在,然後你坐下來考慮這件事,你意識到既然寶石已經消失了,那麼,不如回到海灘上,享受一番!

那顆寶石就是自我,一旦它消失了,所有照顧它的負擔,所有對它的恐懼,所有的門窗和心智都不再需要了。當你還在這個身體裡的時候,你可以去享受自己,經過適當的調查,失去這件看起來如此珍貴東西的可怕,原來是唯一的擺脫和解脫。

解脫門有三門:無相、無欲、空。如果我們完全了解無常,即 anicca,它被稱為無相解脫。如果我們完全了解苦、Dukkha,那就是無欲解脫。如果我們完全了解無我、anatta,那就是空性解脫,這意味著我們可以通過這三個門中的任何一個。解脫意味著永遠不必再經歷不快樂的時刻,它還意味著別的東西:它意味著我們不再創造業力,一個完全解脫的人,仍然像其他人一樣行動,仍然思考,仍然說話,仍然關注所有意圖和目的,但是那個人已經失去了我在思考的想法,我是說,我在演戲,業不再產生,因為只有思想、言語、行動。有經驗,但沒有經驗者,因為不再造業,所以沒有再生,那是圓滿的覺悟。

在這個傳統中,在到達第四階段,完全啟蒙之前,已經將啟蒙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我們可以關注的——至少在理論上——被稱為sotapanna,即入流者,意思是見過一次涅槃而入流的人。那個人不能再被阻止走上正道了。如果洞察力很強,可能只多活一世,如果洞察力弱,它可以是七次生命。親眼見過一次涅槃,就失去了以前的一些困難,一個人失去的最大障礙是我們稱之為“我”的這個人是一個獨立的實體。錯誤的自我觀消失了,但這並不意味著sotapanna不斷地覺知無我,錯誤的觀點消失了,但是正見必須一次又一次地得到強化,並通過這種強化一次又一次地體驗。

這樣的人對儀式和禮典,已經沒有太大的興趣,當然也沒有信仰。它們可能仍然會因為是傳統的或習慣的而被執行,但這樣的人,不再相信這些可以帶來任何形式的解脫(如果他們以前曾相信過的話)。然後失去了一個非常有趣的東西:懷疑性的懷疑。懷疑性的懷疑消失了,因為,人們親眼看到佛陀的教導,實際上是這樣的。在那之前,懷疑將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出現,因為人們很容易想到:“嗯,也許吧。也許是這樣,但我怎麼能確定呢?” 只能通過自己的經驗來確定。那麼,當然,就沒有懷疑
的懷疑了,因為,人們已經準確地看到了所描述的東西,並且在看到了它之後,自己的心和思想得到了理解,使之有可能看到其他的一切。

法必須以
理解沒有特殊實體為基礎,有連續性,但沒有特殊的實體。正是這種連續性讓我們很難看到身體內部,真的沒有任何人在使事情發生。無論如何,事情正在發生。因此,第一次看到自由的一瞥,稱為入流,會在我們內部產生變化。它當然不會根除貪婪和仇恨——事實上,它們甚至都沒有被提及。但是通過這種人的更多了解,貪婪和仇恨會減少。它們不再那麼強大了,它們不再以粗暴的方式顯現,而是以微妙的方式存在。

接下來的階段是一來者,然後是不來者,再來是阿羅漢。一來者,在五個感官中多了一
。不還者,不再需要人命,阿羅漢,完全證悟。欲與瞋恚只與不還者相伴,完全的我慢只與阿羅漢相伴。

所以,我們可以接受這樣一個事實,因為我們不是阿羅漢,我們仍然有貪婪和瞋恚。這不是責備自己擁有它們的問題,而是要了解這些來自哪裡的問題。它們來自我的錯覺,我想保護這顆寶石,這就是我,它們就是這樣產生的。但隨著禪修的不斷練習,頭腦會變得越來越清晰,終於明白,而明白時,它就能看到超然的現實,即使只是一念之間,這種體驗也會產生巨大的影響,並給我們的生活帶來顯著的改變。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