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3日 星期二

當來有愛的「當來」(Ponobhavikā)指輪迴再生嗎?

 

從《雜阿含經》的斠勘談到巴利 “ponobbhavika”一詞的理解,高明道老師,2021.11

本篇論文點出蘇錦坤老師、溫宗堃老師的《五十卷本〈雜阿含經〉字句斠勘》中,有關《SA.70經》標點符號的一個小問題開始,提出更多資料的意見,但是,此不是本文的重點,故直接進入關於 ponobhavikā的問題。

高老師的論文中,圍繞在《SN.22.103經》(採莊春江老師翻譯):

「而什麼是有身之集邊?凡這個導致再生的、與歡喜及貪俱行的、到處歡喜的渴愛,即:欲的渴愛、有的渴愛、虛無的渴愛,比丘們!這被稱為有身之集邊。 」

《SA.70經》:

「云何有身集邊?謂受當來有愛,貪、喜俱,彼彼樂著,是名有身集邊。」(CBETA 2022.Q4, T02, no. 99, p. 18b21-22)

關於巴利語 ponobhavikā,在漢譯中為「『當來有』愛」(taṇhā ponobhavikā),而各家翻譯分兩類如下(有簡略):

A類:

莊春江老師作「導致再生的…渴愛」。

妙通法師作「此愛能引導致再生」。

明法比丘作「愛是(能)再生」。

釋性恩法師作「貪愛是再生」。

曾銀湖老師作「導致再生的渴愛」。

普提僧團作「就是渴愛,能導致輪迴再生」。

阿姜‧蘇嘉多比丘(Bhikkhu Sujato)作「It’s the craving that leads to future lives」。

B類:

溫宗堃老師作「做後有」。

廖文燦老師作「凡是再變成…的此渴愛」。

蕭式球老師作「愛是帶來後有的原因」。

葉均老師作「能取再有」。

果儒老師作「能產生再有」。

薩巴米塔提拉欣(Sabbamitta Silashin)作「Es ist das Verlangen, das zu künftigen Leben führt.」

其餘大家不熟,故不列出。高明道老師在此論文中,最後引《清淨道論》與《〈清淨道論〉大疏》來檢討,不過,個人的重點是 ponobhavikā 於各種漢譯中,除了B類外,皆作「再生」,這明顯受《〈清淨道論〉大疏》的觀點影響。回頭看 ponobhavikā 時,可知 ponobhavikā(nom. f.s.,acc f.pl. )的從格是  punabbhava,此複合詞是 puna+b+bhava,其中 puna( ind.)是「再次」,bhava是「有」、「存在」,而puna 這巴利語雖可能是原始的,但由於梵語化痕跡而可疑,pono (nom. m.s.)則是「導致」、「傾向」之義,綜合而來看的話,則B類的翻譯較為恰當,而個人翻譯,則會採「渴愛導致存在」、「渴愛導致有」、「此愛能引導致存在」、「此愛能引導致有」或「導致存在的渴愛」。這個「導致」、「傾向」或漢譯的「當來有」並不具備未來式,而是直說陳述語,且由句尾的 vuccati(白話:他被稱為) 是現在、3rd.s.、被動式而可以得知,望請聖弟子鑒察。

未達無學所分享,
皆非最終善知見。
一切教導話語錄,
當善抉擇及思惟。

進學孤獨園奉法人淨豐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