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23日 星期四

平靜的關鍵-五種必須知道的障礙(The Key to Calm - five obstacles that must be known)

 

這些阻礙道果的障礙,學友們可能只知道一部份。以下,使用白話,由淺至深來介紹,它們分別是:1.禍首兩面。2.更糟作為。3.無願無趣。4.逆法遮道。5.不解聖諦。減少它們的出現,正法的大門必被開啟。

 

💘依聖者之律的方法:


當感官對其相應之境時,應觀察有無合意或不合意,當有合意或不合意時,應要知道,這是其各式條件所致的(有為的)(saṅkhataṃ)、這是疏忽且不周密的(粗糙的)(oḷārikaṃ)、這是依之而發生(緣所生的)(paṭiccasamuppannaṃ),當練習到合意或不合意被打破,那麼,將能安置與維持在平靜、客觀的狀態。(Ref. MN.152)

🔶合意或不合意:


當有合意或不合意,就有對種種的喜愛或不喜愛,那就會跟著感官欲望走,導致沉溺、逃離或迷失的狀態(kāmūpasaṃhitā rajanīyā),而被綑綁、結縛(Ref. SN.35.122),這樣的情形有五種障礙,將導致難以解決合意或不合意。

💛平凡的方法:


🔶使心情平靜的最簡單方法,就是把注意放在另一個對像上。如果,能夠專注處理於某件中性事物,那些導致不平靜的想法就不會回來。

🔶另一種流行的方法,就是練習禪修,技巧是「專注於呼吸」。到一個安靜的地方,舒適地入坐,專注於出入息。大多數人都能在鼻尖或嘴唇上,感覺到呼吸,或者,去覺知胸部或腹部的起落。如此,將注意力固定在前面所提的任何一處,並不讓它轉移到其他地方。最初,這可能很難,但是,通過不斷練習,就會變得容易。

然而,這些都只是獲得臨時解決的技巧。就像不安份的天氣,一定會再次出現狂風暴雨,「專注於呼吸」所帶來的任何緩解,都只是短暫的,只有智慧使得見解與行為的改變,才能永久。

🧡基本的方法:


🔶🔶如果一個人過著有道德的生活,即使是奢摩他(Samatha)的修習,也會變得更容易。至少必須遵守傳統的五種德行(Sīla),即不殺生、不偷盜、不妄語、不邪淫、不酗酒。若能再戒惡口誹謗、虛言妄語、兩舌、綺語(samphappalāpo,輕率的廢話、閒聊),那就更好。(Ref. SA.91/SA.442…)

🔸養成這些習慣,雖然,這不是必須遵守的儀式,但是,依循此良好行為,將能淨化自己。如果,偶爾打破這五種道德準則,請不要擔心。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情況會越來越少。

🔶🔶容易煩躁的原因,都是來自於生命經驗的錯誤認知,及其污染。

🔸在比喻中,龍象(nāgā:大象或大蛇)於大湖中,會拔起蓮藕,洗除其泥土而食,故能身體健康,常駐喜樂。另有異種族象,於湖中效仿,拔起蓮藕,卻無洗乾淨,就予食入,最終導致不健康而亡。(Ref. SA.1083)
 
🔶🔶具備對法的認識,最好使用毘婆舍那來修行,對法不夠明白時,也可以先由奢摩他開始,最好的方法是奢摩他-毘婆舍那雙連。還有一種方法是「對法高度的握住」,都能消滅煩惱的潛在趨向。(Ref. AN.4.170)

💘五蓋(Pañca Nīvaraṇa)造就煩惱:


🔶平靜會因為五蓋(pañca nīvaraṇa)而被污染。它們被稱為「蓋」(nīvaraṇa:道德意義上的障礙),因為它們遮蓋了問題,使得無法辨別是非,造成煩惱。它們分別是欲的意欲(貪欲蓋)(kāmaccandha)、惡意(瞋恚蓋)(vyāpāda)、惛沈睡眠(睡眠蓋)(thina middha)、掉舉後悔(掉悔蓋、調戲蓋、調悔)(uddhacca kukkucca)和疑惑(疑蓋)(vicikicchā)。(Ref. SA.707)

🔸具備以上五種因素中的任何一種,就無法把蓮藕洗乾淨。同樣地,如果有這些障礙存在,便會尚失「看清事物」的能力。

💖一體兩面的罪魁禍首:


🔶
🔶「欲的意欲」(kāmacchando)是「感官欲望的熱切、熱情或渴望」,用來描述感官刺激或感官享受的渴望或衝動,具有正面和負面的意義。

🔸從正面來看,「欲的意欲」分為世俗的與佛法的,由世俗而言,「欲的意欲」(kāmacchando)為感官對世界的熱愛、熱情和熱心,它鼓勵人們積極地探索和享受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感官從而獲得快樂和滿足感。但是,以佛法而言,這是為了求樂驅苦,沉溺於苦而認為是樂,看似正面,其實是負面的。

🔸由佛法而言,走在四聖諦的生活當中,才為切確的正面意義,「欲的意欲」(kāmacchando)可以被理解為「感官對於四聖諦的熱切關注」或「感官追求正念正知的熱情」等。在這種情況下,它與負面的意義有所不同,但卻是扭轉生命困境的關鍵

🔸「欲的意欲」(kāmacchando)是一個由兩個巴利語單詞組成的復合詞,由 「kāma」 和「chando」組成。「kāma」意為「感官欲望」,通常指的是與五種感官相關的渴望,包括對視覺、聲音、嗅覺、美食和觸覺的渴望。而「chando」意為激情、熱情或衝動,故為強烈的、熱烈的、激動的意願或願望。因此,「欲的意欲」(kāmacchando) 強調的是與感官欲望相關的強烈意願或熱情,突顯了欲望的強烈性和難以控制的特點

🔶
🔶欲的意欲」在負面的意義是罪魁禍首,它會造成一般意義上的貪求(Abhijjhā)或是貪婪(lobha),更會造成難以察覺的〔貪〕染(rāga)

🔸應要注意,貪求(Abhijjhā)、貪婪(lobha)與貪染(rāga),在漢譯時,都被翻譯成貪。前兩者是一般的,後者是聖義的範疇。

🔸貪求(Abhijjhā)是極度對某種事物的擁有、佔有,往往伴隨著焦慮、不滿和痛苦。

🔸貪婪(lobha)是對某種事物的追求而不放,常常伴隨著自私、不耐煩和欺騙的行為。

🔸貪染(rāga)含有貪求(Abhijjhā)與貪婪(lobha),代表的是一種極端的執著,使人們無法滿足於現狀,渴望擁有更多的物質、感官、情感享受或某種現實、超現實的黏合,甚至變成一種無止境的欲望,就像油漆塗在牆上,覆著於此,且受此影響而持續。

🔸貪求(Abhijjhā)和貪婪(lobha)是貪染(rāga)的具體表現和形式

🔶
🔶「欲的意欲」(kāmacchando)可以被解釋為「欲貪、嗜欲和放縱」,這種對感官欲望的過度執著,會導致人們無法滿足於現狀,追求更多的享受和快感,並造成以下四種障礙,進而產生種種煩惱和苦痛,所以是罪魁禍首。

💖惡意是更糟糕的行為:


🔶惡意(vyāpāda ,fr. vyāpajjati)是使人變壞、造成傷害、惡毒。也就是指對他人產生的負面情感,如憎惡、憤怒、敵意、怨恨等,並造成他人的傷害,這樣就更糟糕。

🔸惡意就像是把無法控制的沸水,傾倒在他人身上,造成傷害。輕微的惡意,如挑釁、挑撥、尋事、蔑視、叫囂、羞辱、激怒、謠言、未經查證的傳播等等,都屬此類的範疇。

🔸惡意者往往對他人懷恨在心,因自己的優越感而表現出高傲自大,輕視他人,常常看不到事物的本質,不願意去深入探究和了解,甚至故意拒絕接納不同的觀點,並且會毫不留情地傷害他人,極端兇暴。這樣的惡意行為不僅會傷害他人,也會給自己帶來負面的影響和後果。

🔸惡意具有排斥而破壞的意義,將會造成與法不相應

💖不願瞭解佛法,也不感興趣:


🔶惛沈睡眠(thina middha)通常都被理解為「昏沉懈怠」,實際上,並非如此。漢文的「惛」,《說文》:「不憭也。从心昬聲。呼昆切」,清、段玉裁註:「憭,慧也。」什麼意思呢?不清楚、不瞭解、無智慧。巴利語「thina」的意思是生硬(不夠熟悉、不清楚或智慧不夠而拘謹)、頑固、遲鈍、冷漠。「middha」的意思是懶散(不活躍、萎靡、懈怠)、愚蠢、遲鈍。因此,「thina middha」是「思想生硬而不願意接受或學習〔佛法〕,於此而懈怠或懶散」

🔸「惛沈」不是「散漫且昏昏沉沉」(疲勞、昏睡、睏倦),而是沈膩於對佛法的無知。「睡眠」不是「睡著」,「middha」在梵語才有「昏昏欲睡」之義,「睡眠」是指對佛法不精進。

🔸「thina middha」(固執而不行動)就像河流中的淤泥與丸石,最終導致淤塞,嗜睡只是它的一個症狀。

🔸一位尋求滅苦者,不在佛陀的四聖諦上,增進智慧,而只在表面的儀軌或祈求,就是「惛沈睡眠」,相反的,在未達無學前,積極通達《契經》,並親身實踐,則無此障礙。

💖難以擺脫緣起法則:


🔶🔶「掉舉後悔」(uddhaccakukkucca)有用於禪修中,或是在法義上之別。禪修的應用:

🔸uddhacca(失去平衡,激動、興奮、分心、慌亂)通常指由於慾望、渴望或焦慮等,而導致內心的不穩定或不安定。

🔸kukkucca(悔恨、顧忌、擔心)則指擔心過去的過錯、失敗或缺陷,以及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和憂慮。

🔸「掉舉後悔」表達了不安和憂慮,這是一種負面情緒,也表示在定學上的不圓滿,為「平靜」、「清淨」的對立面。

🔶🔶法義的應用:「掉舉而高慢、多辯饒舌」(Ref. SN.2.25,元版),或是它處的「掉舉惡作」,很明顯,這裡如果使用「內心不安穩」,就不太適用。

🔸「uddhacca kukkucca」這兩個詞都有「acca」(發音為「achcha」),意思是「過份」或「過度」。「uddhacca」是 ud+dha+acca,指「上(高…等)」、「安置」及「過度」。「kukkucca」字首「ku.」指「下(低、壞、小、錯誤…等)」,故「kukkucca」為「uddhacca」的反義。也就是說此兩語詞「uddhacca kukkucca」,可簡略成「掉舉」(uddhacca)一語,這也是把「uddhacca」(簡略表達)解釋成「失去平衡(過度平衡)」的真正原因

🔸在禪修的應用上是「內心不安定」,那是因為在描述心理問題時,把心的狀態,「處於(置放)在過多的起伏」,不過,使用在其他地方時,得回歸本義。「uddhaccakukkucca」被翻譯成「掉舉惡作」主要是由於高貢(uddhacca)和卑微(kukkucca)的心態品質而生起的;在大多數情況下,正因為思想高尚,所以往往會惡作

🔸這種高低的思想品質,就是「對自己重視的高低度」,也因此在經文中常與「慢」連接使用,正由於自認比他人高(uddhacca)故行惡(kukkucca 指「行為不端」、「品格惡劣」)所以會翻譯成「掉舉惡做」正由於自認比他人低,故「顧忌,擔心或悔恨」,所以會翻譯成「掉舉後悔」

🔸「掉舉而高慢、多辯饒舌」用來形容一些人「過分自大」(uddhacca)、傲慢無禮、經常大言不慚地說話、講話口若懸河的現象。此處「掉舉」指的是人因為自我感覺良好,而容易為自己的成就和才能,感到過度驕傲,甚至忽略了自己的不足之處,導致自負心理過重。而「高慢」則指這種「自負心理」(uddhaccakukkucca)導致的傲慢無禮的態度和行為,讓人無法接近和親近。

🔸「對自己重視的高低度」,尤其是高度,這是「uddhaccakukkucca」的深層含意,也因此掉舉、慢、無明,被列入將證得第四果的聖者,所需斷除的障礙。它的意義接近我慢,造成難以擺脫緣起法則。《瑜伽師地論》卷89,攝事分中契經事處擇攝第二之一:

「若於修學增上慧時。簡擇法故掉舉惡作數數現行能為障礙。」

「對自己重視的高低度」造成法的障礙,也是慧的障礙。

💖不了解聖諦而無信任:


🔶因為疑惑(vicikicchā),人們往往會因為對這個世界的現實本質的無知,而做出愚蠢的事情。它來自「vi」被扭曲,「ca」(發音為「cha」)是思想,「icchā」或渴望。
疑,主要是指不瞭解四聖諦

🔸疑(vicikicchā)是,惑、嫌也,無信、不解、愚痴、無知、無慧、無智及無明,作為入流於佛法的主要三種束縛之一。

🔸必須擺脫邪見(micchā diṭṭhi),並在某種程度上,理解三個關鍵 :無常、苦、無我。這意味著對四聖諦有很好的了解,而有助於去除疑惑,並進一步協助去除戒禁取與身見。

💖處理對策:


🔶1.我遍知五取蘊了嗎?2.我已修習四念住了嗎?3.我已修習四正勤了嗎?4.我已修習四神足了嗎?5.我已修習五根了嗎?6.我已修習五力了嗎?7.我已修習七覺支了嗎?8.我已修習八支聖道了嗎?(Ref. MN.151)

🔶五蓋,為覆,為蓋,煩惱於心,令智慧羸,為障閡分,非明,非等覺,不轉趣涅槃。 若七覺支,非覆非蓋,不惱於心,增長智慧,為明為正覺,轉趣涅槃。(Ref. SA.707)

未達無學所分享,
皆非最終善知見。
一切教導話語錄,
當善抉擇及思惟。

進學孤獨園奉法人淨豐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