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5日 星期日

如來(Tathāgata)

 

探討如來。1.問題的因緣。2.如來的詞源。3.如來的翻譯。4.如來的俗義。5.如來的聖義6.耆那教的如來。7.結論。

✳️問題的因緣


《SA.402》:世尊告諸比丘:「於四聖諦平等正覺,名為如來、應、等正覺…」

《SN.56.23》:比丘們!如來以這些四聖諦的如實現正覺的情況被稱為『阿羅漢、遍正覺者』。


由上面的經文來看,似乎《相應阿含》是錯的,因為,這暗示了阿羅漢也是如來,而對應的南傳經文則不是,但是,卻表現出如來應正覺才是阿羅漢。

✳️如來的詞源


如來,Tathāgata是巴利語複合詞,由 tathā 和 gata組成。

巴利語 tathā有二義,形容詞是指「〔存在〕正確的」、「〔存在〕真實的」、「〔存在〕現實的」或「〔存在〕確實的」。副詞指「以這種方式」、「如此」、「因此」、「這樣」。在馬拉地語中有「所以」、「就像」、「按照那種方式」之義。

巴利語 gata是現在分詞,指「來、移動、通過、到達」或「某種條件、狀態」,但 gata也可以是 gacchati的過去分詞,指「已走、已被移動、已通過、已到達」或「已達成某種條件、狀態」。另一方面, gata又是 jānāti的過去分詞,指「已識知、已知、已理解」或「已產生」。

由此,此 Tathāgata有三義:

1️⃣具有「已正確、真實的理解」、「已真正的達到(某種)狀態」的聖義。括弧中的某種,應依據文本的前後語所指的內容。
2️⃣具有世俗的「〔存在〕如此通過」、「〔存在〕隨此移動」、「〔存在〕真實的通過」、「〔存在〕真實的移動」或「因此而去」。
3️⃣具有世俗的「〔存在〕已如此通過」、「〔存在〕已隨此移動」、「〔存在〕已真實的通過」、「已〔存在〕真實的移動」或「因此而來」。

✳️如來的翻譯


第一代Chalmers男爵在《Further Dialogues of the Buddha》一書中,基於經驗性考慮而提出 Tathāgata是「真理發現者」。Rhys Davids夫人在《Manual of Buddhism》中建議使用「行者」、「尋道者」。F.L. Woodward 在《Sacred Books of the Buddhists viii》也使用「行者」、「尋道者」。I.B.Horner於《Vinaya Pitaka (1): Bhikkhu-vibhanga》 中,補充道「在巴利文獻中,此語不專門適用在佛陀本人」。如多富沙(tapussa)、婆梨迦(bhallikā)二商人想對佛陀佈施麨子及蜜丸,以求安樂,世尊心想「諸如來不以手受,應以何受?」(Vin.1. Mahākhandhako 4. Rājāyatanakathā,PTS 1.4),很顯然,此處非指世尊。原則上,學者們多半不建議翻譯如來。

✳️如來的俗義


《大智度論》釋幻人聽法品第二十八:

「或以佛名名為如來,或以眾生名字名為如來。如先世來,後世亦如是去,是亦名如來,亦名如去……」。

如來(Tathāgata),或以佛名或以眾生名,由《大智度論》的解釋中可知曉,除了為佛名外,則是把上面三種定義中的2️⃣與3️⃣,聯繫起來,因此,如來(Tathāgata)除了可以作為世尊德號,但並非特有的術語,還可用在世俗上。眾生的「〔存在〕如此移動」,這就點出「如來」指「生死流轉來去的生命」。

在《SA.106經》中,外教修行者提問「如來死後有、如來死後無、如來死後有且無及如來死後非有且非無」,在《SA.104/SN.22.85經》中,焰摩迦比丘認為死後無,舍利弗尊者一一問「色是如來……識是如來?」,又一一問「如來在色中……如來在識中?」,再一一問「如來在色外……如來在識外?」,及問「色受想諸行識是如來?」「無色者……無受者……無想者……無行者……無識者是如來?」,這些都是站在「世俗如來」的角度與定義來提問。

✳️如來的聖義


於《SA.402》:「於四聖諦平等正覺,名為如來、應、等正覺…」一句,由字源來看,此處如來是指「隨此四聖諦而通達」之義。在《SA.475》:「毘婆尸如來未成佛時……。」這裡顯示毘婆尸未成佛時即可稱如來,因此,如來可用於將成佛前的尊稱。在《DA.2經》:「向須陀洹、得須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向阿羅漢、得阿羅漢,四雙八輩,是謂如來賢聖之眾。」,以及於《SA.550》:「若聖弟子念於自所施法時,不起欲覺、瞋恚、害覺……正向涅槃,是名如來、應、等正覺所知所見……」,這裡顯示,聖弟子亦具如來之見。

在《SA.976》中:「世尊涅槃時至,告尊者阿難:『汝為世尊於雙樹間敷繩床,北首,如來今日中夜於無餘涅槃而般涅槃。』」,雖然,整段話看起來,可能是由於修飾問題,而前後採用不同術語,但明顯是專指世尊的用法。

如來具有三聖義:

1️⃣佛於初夜成最正覺,及末後夜,於其中間有所言說盡皆如實,故名如來。(Ref. DA.17)
2️⃣所說如事,事如所說,故名如來。以何等義,名等正覺?佛所知見、所滅、所覺,佛盡覺知,故名等正覺。(Ref. DA.17)
3️⃣此沙門、婆羅門於本劫本見,計我及世間是常,如此一切盡入四見中,我及世間是常,於此四見中,齊是不過。唯有如來知此見處,如是持、如是執,亦知報應。如來所知又復過是,雖知不著,已不著則得寂滅,知受集、滅、味、過、出要,以平等觀無餘解脫,故名如來。(Ref. DA.21/DA.15)

✳️耆那教的如來


耆那教也使用如來(Tathāgata),在《Sūtrakṛtāṅga》13.2 中說有一些人,從如來日夜精進的人那學法,由此前後話語來看,此處的如來指日夜精進的人,Hermann Jacobi指出,如來(Tathāgata)是 Tīrthakara 和 Buddha 的同義詞(耆那教角度),而 Tīrthakara 是指「新宗教或哲學學派的創始人」或「耆那教的羅漢、尊貴的老師或聖人」, 在《Sūtrakṛtāṅga》15.20 中說「諸佛如來,無為無業、無上世間眼,如何能重生如來?」,可見得如來是「無為、無業、無上世間眼」。

✳️結論


如來在佛教中是一個具有多種含義的術語。根據經文的描述,如來是指那些已經完全證得四聖諦的人,也就是具有深度的覺悟和智慧,以及顯現了如實的瞭解和證悟,也就是真正的理解和實現了佛法。另外,如來也可以指佛陀本人,作為佛教教義的創始者和佛法的傳授者。由於,該術語在佛教中具有深遠的歷史和文化背景,因此,最好由前後內容來理解。

未達無學所分享,
皆非最終善知見。
一切教導話語錄,
當善抉擇及思惟。

進學孤獨園奉法人淨豐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