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20日 星期一

繫念面前(parimukhaṃ satiṃ upaṭṭhapetvā)

 

關於入出息念(呼吸的深切注意)修習時的「端身正坐,繫念面前」,這個「面前」,關係到有沒有依據契經法要來修行,異常重要,但往往學人對法義核心,不甚清晰,故教內中有不同教法,有人教導的是「鼻端」,有人教導的是「人中」,有人教導的是「鼻孔」。不過,這些教導是不是「面前」的說明?

🟨「繫念面前」在《SN.54.1》的各家翻譯:

🎈F. L. Woodward:「Setting mindfulness in front of him」

🎈Bhikkhu Bodhi:「set up mindfulness in front of him」(SV及 Isidatta的版本採長老意見)

🎈Bhikkhu Sujato:「establishes mindfulness in front of them」按:此句是指「在他們面前建立正念」

🎈莊春江老師:「建立面前的念後」

🎈《元亨寺漢譯南傳大藏經》:「修念普前」按:此處「普」指「全面」之義。

🌳廖文燦老師:「使鼻端 [136] 的念全部存續後」

譯者註〔136〕:鼻端:parimukha ( [pari遍] + [mukha口、面、門口、前面、尖端] ) a. n.(水野弘元譯:面前。片山一良譯:全面。)

🌳Bhikkhu Sekha:「et mettant en place (sa) présence d’esprit entre le nez et la bouche. 」按:此句「鼻子和嘴巴之間」是指「人中」。

🌳Dr.Hellmuth Hecker:「die Achtsamkeit um den Mund herum aufgestellt und achtsam atmet er ein」按:此句是指「嘴的四周」。

🌳Michael M. Olds:「he attends to the mouth〔4〕」此句是指「嘴」。

譯者註〔4〕:Parimukhaṃ satiṃ upaṭṭhapetvā。無論翻譯家最終同意什麼,實際上這意味著冥想者要確保(記得)與面部器官相關的各種肌肉(pari - 在周圍)(特別是眼睛周圍,在鼻子和嘴角處以及牙齒的組合)盡可能地放鬆,以此做為他的冥想對象。

Woodward的翻譯為:“把覺知放在前面”,並根據印度瑜伽傳統進行了解釋:“在兩眉之間,印度教徒把眉心輪放在這裡。”比丘波迪的翻譯為:“在前面設置覺知”,並引用注釋說:“...Vibh 252,14-16 說:‘這種覺知在鼻尖或上唇中心設置良好。’”

《〔4〕》:“建立覺知在前面”意味著將覺知設置在冥想對象的方向上。或者,pari(在 parimukhaṃ 中的“在前面”)具有“全面掌握”的意義;mukhaṃ 中的“走出去”;sati(覺知)中的“存在”,因此據說是 parimukhaṃ sati。該版本的Paṭisambhidā的意思可從此處得到(第i,176頁):建立關於完全掌握覺知
的出現。"

有關這個短語的進一步討論,請參見:DhammaTalk,Give Ear,Remembering Sati。

🟨「繫念面前」在《中阿含》的翻譯:

📍《MA.19經》、《MA.144經》、《MA.146經》、《MA.182經》:「正身正願,反念不向」

🟨關於 parimukhaṃ satiṃ upaṭṭhapetvā一語:

「繫念面前」的「面前」或「in front」,如不清楚,可能造成偏離原文(parimukha)意思,故特別說明「parimukhaṃ satiṃ upaṭṭhapetvā」這一句話。先說詞義。「parimukhaṃ」:在前、面向。「satiṃ」:念。「upaṭṭhapetvā」:1.提供,獲取,準備,提出。2.導致出現、導致在場。3.要等待或受到護理、照料。

這裡,出現問題的是「parimukha」。此語由「pari」和「mukha」兩個詞組成,「pari」表示圍繞、在周圍,「mukha」表示口、臉。因此,「parimukha」的字面意思是「在周圍的口、臉」,可以解釋為「在視野範圍內的」、「在前面的」、「在面前的」等,不過,也可以直接用字根,即字源表面意義上的「口、臉」。

此外,在「parimukha」主用來描述與某個人或物體相對的位置時,某些情況下,它也可以表示「面對」或「注視」,例如 parimukhaṃ nisīdi(坐在前面)、parimukhaṃ ṭhapetvā(站在前面)等。應要注意,
「parimukha」的「相對位置」之義,則是具備「時間」與「空間」兩者上的。

在巴利文本中,當「parimukha」+尾詞「ṃ」時,由原本的形容詞,轉成受格時,具有單數,由此之故,「parimukha」的「時間關係」由原本可表達的「過去、現在或未來」,成為限制的單數形式,只能表示單一的「面前」或「當前」,而不能表示多個。

如此,在時間上的關係中,「parimukhaṃ」具有「當下」(在此時間點往前又未到)之義,故為的「當下視野範圍內」、「當下前面」、「當下面前」。

「繫念面前」也可以理解成「繫念當前」、「現繫念前」或淺白的「使念頭建立在當下」、「保持在當下的憶念」、「使念頭維持在當下」。只是這些解讀,各有優缺點,都易造成誤會。譬如,「繫念面前」可以表達出「parimukhaṃ」的「面前」的含義,但有些人可能會誤解成只是在注視某個地方,而不是將念頭集中在當下。「繫念當前」則較貼近「parimukhaṃ」的「當前」,但也可能有人誤解成只是注意當下的時間,而不是當下的事物。「現繫念前」強調了現在正在發生的事情,但也可能被誤解為只是注意當下的事件,而不是專注於當下的意義或背景,但這是最貼近原義。對於「parimukhaṃ satiṃ upaṭṭhapetvā」一語來說,或許,「使念頭維持在當下」會較好理解。

如此,在《相應阿含》中,《SA.585》:「直身正意,繫念在前」、《SA.994》、《SA.1089》:「正身端坐,繫念在前」、《SA.1184》:「正身思惟,繫念在前」的「繫念在前」是合理且清晰的翻譯。

未達無學所分享,
皆非最終善知見。
一切教導話語錄,
當善抉擇及思惟。

進學孤獨園奉法人淨豐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