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卷6〈5 四法品〉:
「云何如理作意?答:於耳所聞、耳識所了無倒法義,耳識所引,令心專注、隨攝、等攝、作意、發意〔註1〕,審正〔註2〕思惟,心警覺性,如是名為如理作意。」
〔註1〕產生某種意念。〔註2〕精審而正確。
✨A.世間糾紛的根源?
《MA.134經》:
「念者,因思〔註〕緣思,從思而生,由思故有。若無思者,則無有念。由念故有欲,由欲故有愛不愛,由愛不愛故有慳嫉,由慳嫉故有刀杖、鬥諍、憎嫉、諛諂、欺誑、妄言、兩舌,心中生無量惡不善之法,如是,此純大苦陰生。」
〔註〕思(不正思惟)乃世間糾紛的根源。蔡奇林老師譯「妄見想像的思惟」,莊春江老師譯「虛妄想之部分」,蕭式求老師譯「戲論想和計量」。齎因法師譯「由內心的戲論生起的想」,或「由戲論生起的想的觀念」。
✨B.如能如理作意,可得何福利?
《SA.1023經》:
「然彼先所受法,獨靜思惟、稱量觀察,得斷五下分結。阿難!是名思惟觀察先所聞法所得福利。」
✨C.要如何生善法?
《SA.781經》:
「正思惟〔註〕者,能令未生邪見不生,已生者令滅,未生正見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廣。」
〔註〕漢譯多處「正思惟」用詞,非指八正道的正思惟,而是指如理作意。後同,不再敘述。
✨D.要如何生正見?
《MA.211經》:
「二因二緣而生正見,云何為二?一者、從他聞,二者、內自思惟。是謂二因二緣而生正見。」
《DN.9經》:
「二因二緣生於正見:一者從他聞,二者正思惟。」
✨E.如理作意即現觀緣起。
《SA.287經》:
「即正思惟,如實無間等生:『識有故,名色有…。」
「無間等」指 abhisamayo,即現觀。《本母》:「先緣後際,如理思惟老死苦諦,乃至其愛,如是觀察後際苦諦,及後際苦所有集諦。…如是順、逆,如理觀察緣起苦、集,從此無間,為觀滅諦,始從老死逆次第入,乃至無明。」故可作如理思惟、如理觀察。
✨F.不如理作意為無明。
《SA.334經》:
「謂無明,不正思惟因、不正思惟緣、不正思惟縛。」
不正思惟因、緣、縛。反之,要如理作意因、緣及縛。
✨G.依如理作意修四念處。無明。
《SA.813經》:
「爾時聖弟子身身觀念住已,如是知善內思惟。」
✨H.四聖諦三轉十二行的關鍵。
《SA.379經》:
「此苦聖諦,本所未曾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此苦集、此苦滅、此苦滅道跡聖諦,本所未曾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
《阿毘達磨法蘊足論》卷6:
「爾時世尊告苾芻眾:「此苦聖諦。若於如是未曾聞法如理思惟,定能發生眼智明覺…」
《大義釋》卷15:
即世尊如斯說:「諸比丘!於此處有聞(博識)之聖弟子善如理作意緣起。〔即〕有此時〔即〕有彼,此生故彼生,此無時即彼無,此滅故彼滅。所謂緣無明有行,緣行有識……乃至……如斯有此一切苦蘊之集。然而無明之無餘滅故有行之滅……乃至……如斯有此一切苦蘊之滅。」
✨I.如理作意得初果,起八正道。
《SN 45.55經》:
「諸比丘!太陽上昇時,先驅之前相,即明相出。諸比丘!如是比丘,起八支聖道〔註〕時,先驅之前相,是如理作意具足。」
〔註〕起八支聖道表示入法證初果。
✨J.如理作意得初明,即斷疑。
《SA.63經》:
「比丘!多聞聖弟子,住六觸入處,而能厭離無明,能生於明。彼於無明離欲而生於明:不有,不無,非有無,非不有無;非有我勝,非有我劣,非有我相似;我知,我見。作如是知、如是見已,所起前無明觸滅,後明觸集起」
《本母》點出如理作意為三明之「初明」,《瑜伽師地論》卷87:
「又明位有三。謂聞他音如理作意。是初明位。已能證入正性離生。是第二明位。心善解脫阿羅漢果。是第三明位。」
✨K.如理作意得盡漏。
《MA.10經》:
「若正思惟者,未生欲漏而不生,已生便滅;未生有漏、無明漏而不生,已生便滅。…… 有七斷漏、煩惱、憂慼法。云何為七?有漏從見斷,有漏從護斷,有漏從離斷,有漏從用斷,有漏從忍斷,有漏從除斷,有漏從思惟斷。」
未達無學所分享,
皆非最終善知見。
一切教導話語錄,
當善抉擇及思惟。
進學孤獨園奉法人淨豐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