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3日 星期日

四靜慮的四個引導目的(The Four Guiding Purposes of the Four jhāna)

 

第一階段,經過培育和修習,能引導到現法樂住;

第二階段,經過培育和修習,能引導到智慧與看見(現觀、觀察力)的獲得;

第三階段,經過培育和修習,能引導到正念正知;

第四階段,經過培育和修習,能引導到煩惱的滅除。

🟪什麼是經過培育和修習的定力,能引導到現法樂住?

✨離開感官欲望及培育四念處(善法),如此能引導到現法樂住。這才是所謂初、二禪定義中的喜樂。

🟪什麼是經過培育和修習的定力,能引導到智慧與看見(現觀、觀察力)的獲得?

✨為了智慧與看見(現觀、觀察力)的獲得,在那裡,比丘「觀察認知」(ālokasaññaṃ)而作意(manasi karoti),在白天認知堅持(確立)(divāsaññaṃ adhiṭṭhāti),夜晚也要如白天那樣地,白天也要如夜晚那樣地。

🎁PS.這裡,「ālokasaññaṃ」傳統上翻譯成「光明想」,因此,主張要是修到看到「光」。但是,「āloka」為:1.視線、視力、看。2.光。3.視覺、觀察力、直覺。如果,解釋為光,則與「智慧現觀的獲得」(ñāṇadassanappaṭilābhā)無關。

🟪什麼是經過培育和修習的定力,能引導到正念正知?

✨比丘在感受生起時了知它,在感受存在時了知它,在感受消失時了知它。在認知(感知,漢譯:想)生起時了知它,在認知(感知,漢譯:想)存在時了知它,在認知(感知,漢譯:想)消失時了知它……。在「定向於此評估」(漢譯:諸尋)生起時了知它,在「定向於此評估」(漢譯:諸尋)存在時了知它,在「定向於此評估」(漢譯:諸尋)消失時了知它。這就是能引導到正念和正知的修行。

🎁PS.生起、存在和消失的序列是被驗證的,因為它們是感覺、認知……(五陰)的自然狀態,是無常的,它們會不斷地生起、存在和消失。當我們能對這自然狀態予以定向評估(尋伺),就會有正念正知的能力,換言之,這裡雖然是第三個階段,但此階段的目的則是正念正知之成就,其中,所談的操作、修行方法,實則在第一階段就開始,而由於「觀察的認知」能力的獲得,於第二階段時,已不需要刻意的有尋有伺,故漢譯:「無尋無伺」,在第三階段中,則獲得正念正知的能力。

🟪什麼是經過培育和修習的定力,能引導到煩惱的滅除?

✨在那裡,比丘在五蘊中觀察生起和消失–「這是色,這是色的起因(「samudayo」:起源、集合),這是色的滅除;這是受,這是受的起因(「samudayo」:起源、集合),這是受的滅除;這是想,這是想的起因(「samudayo」:起源、集合),這是想的滅除;這是行,這是行的起因(「samudayo」:起源、集合),這是行的滅除;這是識,這是識的起因(「samudayo」:起源、集合),這是識的滅除。」這就是經過培育和修習的定力,能引導到煩惱的滅除。

🎁PS.「samudayo」在漢譯時,作「集」,如「苦集聖諦」(dukkhasamudayaṃ ariyasaccaṃ),但巴利語有「起因」之義,佛陀是要我們看到、見到、瞭解到:問題「起因」。四靜慮的四大要點,北傳是何因、何集、何生、何觸。南傳則是觸知(sammasaṃ)時,什麼為因(nidānaṃ)?什麼為集(samudaya)?什麼生的(jātika)?什麼為根源(pabhava)?

Ref.Samādhibhāvanāsuttaṃ

未達無學所分享,
皆非最終善知見。
一切教導話語錄,
當善抉擇及思惟。

進學孤獨園奉法人淨豐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