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7日 星期三

關於佛教大小乘歷史的澄清

 

2023/03/7

本文旨在介紹多位學者,透過深入的文獻研究後,理解「小乘」一詞如何被歷史地、文化地、甚至政治地建構,以及這一建構如何影響了我們對於佛教傳統的理解。透過對於「小乘」概念的重新評估,我們不僅能夠更好地理解佛教的多樣性,也能夠反思現代佛教研究中的某些前提和假設。

整理與介紹:覺莊釋《The Hīnayāna Fallacy》,Anālayo, Journal of the Oxford Centre for Buddhist Studies 6, (2014), pp. 9–31

西元1893年,野口善四郎(真言宗)、八淵蟠竜(淨土真宗)等後期佛教信仰者,在芝加哥所召開的第一次世界宗教議會(Parliament of the World's Religions)上,發動對西方與上座部的大小乘之爭,至此,大小乘問題進入世界眼裡。那麼?關於小乘( Hīnayāna)一語,主要來自中國朝聖者法顯、玄奘和義淨的描述,而這樣的描述是否可以真實地反應歷史?

實際的狀況是,當今漢地等,所謂大乘的主張、思想、儀軌等,全部來自於部派佛教,如業力說、因果說、輪迴說等,南傳上座部甚至保有菩薩道的修行方法、次第及架構,且所有的大乘祖師爺,都是於部派出家、生活、傳教及死亡。甚至,在歷史上,於中亞印歐從來都沒有誕生過獨立的「大乘部」、「唯識部」還是「中觀部」等。這裡必須提醒,「部」的用語,表示統領,「宗」只是用於「部」之下的一個派別。

簡單說明,空的思想,本就流傳於大眾部中,而龍樹菩薩於此部派中,集成「空」義而廣為人知,然而,龍樹從沒說要脫離、另創部派。說一切有部主張「有」,其內部中亦有一派,稱瑜伽師,即後來的「唯識」義,世親菩薩等從沒說要脫離部派或另創部派。在七世紀末,於印度旅行的義淨,這樣提到:「其四部之中,大乘小乘區分不定。」(按:一切有、大眾、分說、犢子)

現在,我們來看看,關於學者們在研究小乘(Hīnayāna)一語歷史發展的意見。

Nattier :「完全不是根據印度的詞語,而是鳩摩羅什及其他人所使用的中文表達來……小乘。」

P Skilling:「十八部派的現有文獻容許所有的這三種觀點:欲成為阿羅漢,辟支佛或佛陀,並隨其個別的方法修行,是取決於個人的決定。也即是說,十八部派或四大學派含攝三乘。」

Anālayo:「無論如何,有鑑於要成為一名僧侶,這些大乘或小乘的修習者,首先都必須在「十八部派」的任何一派中出家。因此顯然地,以小乘作為這些部派的總稱,並不符合法顯所描述的情況。如果所有十八部派皆為小乘,任一這些部派的成員,則不應該是大乘。……然而,如果法顯的描述是可信的,一些小乘部派的僧侶,卻與其同時是大乘的信仰者。…小乘詞語的使用,是在一個辯證背景上所出現的,這不能反映真實的歷史情況。」

Schopen:「在三世紀的中國,大乘已是『至為重要』,良好的處於寺院和社會的精英中,趨向——若還不是——主流。而在同一時期印度,其卻是被學問僧和知識精英所圍攻,嘲諷,輕蔑的……充其量是微小的。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可以想像那些朝聖者將寧可過於強調大乘的主導而縮小小乘,以符合於他們在中國經典上所熟悉的,兩乘之間的鮮明對比。」

Gombrich:「如依據精確的定義,大乘……並非一個部派,而是一種跨部派的思潮。」

Bechert:「大乘佛教的形成方式,本質上迥異於部派佛教的形成。部派佛教的形成與發展,主要發生在地區性群體的基礎上;然而大乘佛教的興起,則是一個遍布整體佛教和多個部派的發展……一名佛教僧侶不可能不置身於任何一個古老部派底下……〔然而〕任一這些部派的成員,卻可接受大乘的宗教『方案』而無須離開他們的部派群體。」

如此,小乘(Hīnayāna),一語是怎麼回事?早期大乘法門並無此詞彙,學界普遍認為此語是後來創造出來的,在六世紀《Tarkajvālā》的原語版本中(無漢譯),對此爭議的批判語是 hīnādhimukta,意思是「劣信解」,其整句話是說那些「下劣發心」者,基於非佛說來評擊大乘,因為,大乘的教法,並不包含在第一次佛教內部會議所結集的經典,隨後,清辨反駁說,弟子們不將普賢、文殊、彌勒菩薩等所結集的經典,收錄於經藏的問題,則是因為,這些法門超出了他們的根器。

由此記載來看,他們並不是將自己的部派或其他部派稱作小乘,而是對於所屬的部派中,有不同意的聲音,導致這些優越的法(大乘),無法編入經藏,於是批那些反對者是「劣信解」(hīnādhimukta),而可能在翻譯此語時,變成為小乘。問題是《經》(修多羅)這個用語,本指「由佛陀那聽來的」的四阿含或尼柯耶,如果不是,如何能將那個「法門」放進去呢?

西元1950年,世界佛教徒協會(World Fellowship of Buddhists)宣布,在提及當今存在任何形式的佛教時,都不應使用小乘一詞。

未達無學所分享,
皆非最終善知見。
一切教導話語錄,
當善抉擇及思惟。

進學孤獨園奉法人淨豐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