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4日 星期一

第三禪那的身覺樂-So kāyasukhampi cetosukhampi paṭisaṃvedeti.


《MA.176》:「正念、正智而身覺樂,謂聖所說、聖所捨、念、樂住,得第三禪成就遊。」

《DA.9》:「離喜修捨、念、進,自知身樂,諸聖所求,憶念、捨、樂,入第三禪。」

問題:《中阿含》及《長阿含》提到身樂時,卻無說心樂?

除了《雜阿含》有提到「身覺樂、心覺樂」外,在《中阿含》及《長阿含》於提及「身樂」之後,皆有提到「樂」。因此,「樂」是否指「心樂」?

回答這個問題前,首要釐清的是「身」字。在傳統上,通常的解釋是指「身體」。如以《阿育吠陀》來看,「Kāya」不僅僅是物質的身體,還包括身體的生理、心理、能量的狀態,例如《 Suśruta-samhitā》和《Caraka-samhitā》。如以耆那教來看,「Kāya」也不單指物質的身體,「Kāya」還包含運動、靜止的媒介,以及空間、物質。如以巴利語來看,「Kāya」也不單指物質的身體,而是群、組、一堆、聚集、合計、身體。

具備以上的理解時,可以知道,「Kāya」是一個非常廣泛的概念,並不是單純的指「物質的身體」,如此,當我們回到聖典,就會明白「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及「六愛身」的「身」,其實可以算作「名色集則識集」,尤其是「六愛身」,這意味著佛陀把「愛」置放於「Kāya」的含義中,而不同於他教。基於此,我們可以說「Kāya」是以「物質身體為主角的所有
狀態(分類為六個六)」。

同樣的,安那般那念(ānāpānasati)中的「一切身行息入息」的「一切身」就是「六六法」、「六的一組」,請記得,所緣於「身」的觀察,就是以「以身體為錨」予以觀察六內處、六外處、六類識……乃至六類渴愛。

《雜阿含》的「身覺樂、心覺樂」,屬第三階段的靜慮,見《SA.305》:

「身不疲苦、心不疲苦,身不燒、心不燒,身不熾然、心不熾然,身覺樂、心覺樂。」

《MN.149》,莊春江老師:

「他的身的諸不安被捨斷,心的諸不安也被捨斷;身的諸苦惱被捨斷,心的諸苦惱也被捨斷;身的諸熱惱被捨斷,心的諸熱惱也被捨斷,他感受身樂及心樂。」

原文是:

「Tassa kāyikāpi darathā pahīyanti, cetasikāpi darathā pahīyanti; kāyikāpi santāpā pahīyanti, cetasikāpi santāpā pahīyanti; kāyikāpi pariḷāhā pahīyanti cetasikāpi pariḷāhā pahīyanti. So kāyasukhampi cetosukhampi paṭisaṃvedeti.」

淨豐:

「他的身之諸焦慮(不安)也被消除(放棄),心(思惟情緒)的諸焦慮也被消除;身的諸苦惱(折磨)也被消除,心(思惟情緒)的諸苦惱(折磨)也被消除;身的焦灼(熱惱)也被消除,心的焦灼(熱惱)也被消除。他感受到身和心樂(「sukha」是指〔於正法修習操練上的〕輕鬆容易的滿足、愉悅)。」

未達無學所分享,
皆非最終善知見。
一切教導話語錄,
當善抉擇及思惟。

進學孤獨園奉法人淨豐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