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
佛陀教導弟子們觀察五蘊的本質,幫助他們斷除煩惱、滅盡欲愛,最終達到解脫的目標。在經典中,這些特質反覆被強調,以喚起對現象本質的深刻洞察。
🟩五陰的十一種特性:
比丘如何以此觀照禪定中的現象,最終達到滅盡煩惱。有一種人,遠離諸欲…乃至…具足初禪而住。他於其中所存在的色、受、想、行、識等法,皆觀察其:
無常地(aniccato):觀察一切法是無常的,無法持續不變。
苦地(dukkhato):觀察一切法的逼迫,無法滿足或令人安穩。
病地(rogato):觀察一切法如病,帶來折磨或不安。
膿瘡地(gaṇḍato):觀察一切法如膿瘡,充滿腐敗和污穢。
刺地(sallato):觀察一切法如刺、毒箭,令人感到痛苦和不安。
災禍憂惱地(aghato):觀察一切法引發憂惱,帶來毀壞和傷害。
患地(ābādhato):觀察一切法如患,隨時可能發作、惡化或帶來無盡障礙。
異己地(parato):觀察一切法是「他」,不是自己或非屬於自己。
敗壞地(palokato):觀察一切法是壞滅的,終將瓦解、毀滅。
空地(suññato):觀察一切法是空的,缺乏實體或獨立的本質。
否定我地(anattato):觀察一切法是「無我」,無一法能稱為「我是」或「我的」。
🟩在五陰上觀察十一種特性,入清淨住處。
AN 4.124《第二不同經》(Dutiyanānākaraṇasuttaṃ):
「比丘們,世間有四種人。哪四種呢?在此,比丘們,有一人遠離欲樂……證入並安住於初禪。他如實觀察那裡的所有屬於色的法、受的法、想的法、行的法、識的法為:無常的、苦的、病、膿瘡、刺、災禍憂惱、患、異己、敗壞、空的、無我的。他命終到達清淨住處(suddhāvāsā)的天眾之中。諸比丘!這種居所,非凡夫所共有。」
AN 4.126《第二慈經》(Dutiyamettāsuttaṃ):
「比丘們,世間有四種人。哪四種呢?在此,比丘們,有一人以慈心遍滿一方,乃至二方、三方、四方。如是上下、橫遍,遍滿一切世間,皆以無量、廣大、無怨、無恚的慈心充滿而住。他如實觀察那裡的所有屬於色的法、受的法、想的法、行的法、識的法為:無常的、苦的、病、膿瘡、刺、災禍憂惱、患、異己、敗壞、空的、無我的。他命終到達清淨住處的天眾之中。諸比丘!這種居所,非凡夫所共有。」
🟩在五陰上觀察十一種特性,導向現法樂住與正念正知。
SN 22.123《多聞者經》(Sutavantasuttaṃ):
「尊者拘絺羅問:『舍利弗,阿羅漢應當如理作意哪些法呢?』
舍利弗回答:『尊者拘絺羅,即便是阿羅漢,也應如實作意這五取蘊為:無常的、苦的、病、膿瘡、刺、災禍憂惱、患、異己、敗壞、空的、無我的。學友!對於阿羅漢而言,沒有更進一步的事應被做,也沒有已做的要增進改善;然而,這些法被修習、被多修習,確實會導向現法樂住與正念正知。』」
🟩在五陰上觀察十一種特性,從而進入聖道。
SN 22.122《持戒者經》(Sīlavantasuttaṃ):
「某時,尊者舍利弗與尊者大拘絺羅在波羅奈城的鹿野苑(migadāya)修行。傍晚時分,尊者大拘絺羅從禪修中出定,前往尊者舍利弗處……他問道:『尊者舍利弗,持戒的比丘應當如理作意哪些法呢?』
舍利弗回答:『尊者拘絺羅,持戒的比丘應如理作意五取蘊是:無常的、苦的、病、膿瘡、刺、災禍憂惱、患、異己、敗壞、空的、無我的。哪五取蘊呢?即:色取蘊、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蘊、識取蘊。尊者拘絺羅,持戒的比丘應如理作意這五取蘊為無常等,如是觀察便有可能證得預流果。』」
🟩衝動意欲(chando)、情愛(sneha)、執持追逐(anvayatā)將被捨斷。
MN74《長爪經》(Dīghanakhasuttaṃ):
「然而,阿耆毗舍那(aggivessana)!此身(kāyo)是色(rūpī)、四大(cātumahābhūtiko)、父母(mātāpettika)所生成,米飯粥食(odanakummāsa)所養,無常(anicca)、需受揉捏(parimaddana)、破壞(bhedana)、散壞(viddhaṃsana)之法。應該被看為此身為無常的、苦的、病、膿瘡、刺、災禍憂惱、患、異己、敗壞、空的、無我的。當他看此身為無常的、苦的、病、膿瘡、刺、災禍憂惱、患、異己、敗壞、空的、無我時,則於此身之中的衝動意欲(chando)、情愛(sneha)、執持追逐(anvayatā)將被捨斷。」
🟩斷五下分結,乃至阿羅漢。
MN64《大杵經》(Mahāmālukyasuttaṃ):
「以那些法,令心回轉,並將心導向不死之界——『此是寂靜,此是殊勝,即是一切有為(sabbasaṅkhāra)的止息、一切依著(sabbūpadhi)的捨離、渴愛(taṇhā)的滅盡、離染(virāgo)、滅、涅槃』如此。彼處住立,到達諸漏(āsava)的滅盡;若非到達諸漏的滅盡,則僅以那法之貪、那法之樂,五下分結的滅盡,成為化生(opapātiko),於彼處般涅槃,不復還轉於此世間。阿難!此亦是道,此是道跡(paṭipadā),為了五下分結的捨斷。」
AN 9.36《禪那經》(Jhānasuttaṃ):
「比丘們,我說依止初禪,可滅漏。此處,比丘遠離欲樂……證入並安住於初禪。他如實觀察那裡的所有屬於色的法、受的法、想的法、行的法、識的法為:無常的、苦的、病、膿瘡、刺、災禍憂惱、患、異己、敗壞、空的、無我的。他令心遠離這些法,轉向無為的涅槃界,作此念:『這是安穩的、勝妙的,即是一切行的息止,一切依的放捨,貪愛的滅盡,離染,滅,涅槃。』若達至漏盡,則成阿羅漢;若未達漏盡,則因法愛、法樂,於命終時,生於五下分結已斷的天界。」
🟩對一切現象進行全面性觀察。
🔔KN Nidd 2.13《小部洞窟經大義釋》(Guhaṭṭhakasuttaniddeso):
「何謂審度遍知(tīraṇapariññā)?如此知已,審度觸。審度為無常的、苦的、病、膿瘡、刺、災禍憂惱、患、異己、敗壞、災難、困厄、怖畏、障礙、動搖、毀壞、不堅固、無庇護、無避難、無歸依、空虛、空洞、空、否定自我、過患、變易法、無實質、禍根、殺害、衰敗、有漏、有為、魔之餌食、生老病死法、憂悲苦惱絕望法、雜染法,如此審度集起、壞滅、樂味、過患、出離,——此謂審度遍知。」
遍知觸(關連)是無常至敗壞,九種後,《小部大義釋》於空、無我之間,增列:
災難地(ītito):像自然災害一樣,會帶來毀滅和痛苦。
困厄地(upaddavato):事物是困境一樣,會帶來阻礙和困難。
怖畏地(bhayato): 會恐懼,會帶來不安和焦慮。
障礙地(upasaggato):像障礙一樣,會阻礙目標的達成。
動搖地(calato): 會動搖,不會穩定存在。
毀壞地(pabhaṅguto)會損壞,會破碎和消失。
不堅固(adhuvato):不堅固、不可靠。
無庇護(atāṇato):缺乏實際的保護或救護。
無避難(aleṇato):缺乏躲藏或避難的地方,沒有依靠。
無歸依(asaraṇato):缺乏依靠或歸宿。
空虛地(rittato):事物本質缺乏實質、缺乏內容。
空洞地(tucchato):現象沒有內容和實質性。強調一切現象都是因緣和合的,沒有獨立的、固有的本質。
空地(suññato):不實在、無自性。
☘️否定自我地(anattato):觀察一切法是「無我」,無一法能稱為「我是」或「我的」。
過患地(ādīnavato):事物像過患一樣,會帶來負面的結果。
變易法(vipariṇāmadhammato):會經歷變動和轉變的過程。
無實質地(asārakato):現象沒有實質,沒有穩定的本質。
禍根地(aghamūlato):為禍根,會帶來不幸和痛苦。
殺害地(vadhakato): 事物像殺手一樣,會帶來傷害和毀滅。
衰敗地(vibhavato):現象衰敗,會逐漸消退和消失。
有漏地(sāsavato):流出煩惱帶來痛苦。
有為地(saṅkhatato):生起緣所生法的種種條件,不斷變化。
魔之餌食(mārāmisato):像魔的誘餌一樣,會帶來誘惑和迷惑。
生老病死法 (jātijarābyādhimaraṇadhammato):經歷生、老、病、死的過程。
憂悲苦惱絕望法(sokaparidevadukkhadomanassupāyāsadhammato):帶來憂傷、悲痛、痛苦、絕望等負面情緒。
雜染法(saṃkilesadhammato):會使心不清淨、帶來痛苦。
集起(samudayato):苦集的產生和出現。
壞滅(atthaṅgamato):事物的消失和滅亡。
樂味(assādato):事物會帶來快樂和愉悅的感受。
出離(nissaraṇato):事物可以被超越,從痛苦中解脫。
🔔KN Nidd 2.14《小部洞窟經大義釋》同上,不過關注點由「觸」改成「感知」(sañña)為審度遍知(tīraṇapariññā)。在早期佛教中,「tīraṇa」強調通過智慧去觀察、辨別、分析和衡量這些特質。而「pariññā」通常指的是對實相的全面理解,它包含了對事物無常、苦、無我等本質的洞察。「審度」一詞可以涵蓋「tīraṇa」的「觀察」、「辨別」、「分析」和「衡量」的所有含義。
KN Nidd 11.107《小部爭論經大義釋》(Kalahavivādasuttaniddeso)審度遍知的關注點則在「色」(感官經驗的對象);KN Nidd 7.52《歡喜經義釋》(Nandamāṇavapucchāniddeso)審度遍知的關注點則在「渴愛」;KN Paṭis, 9.37《無礙解道》(Vipassanākathā)審度遍知的關注點則在「五陰」。
🟩總結:
這些觀法涵蓋了五蘊的多面向本質,意在幫助修行者通達苦的源頭,從而斷除執著,達到究竟涅槃。應如理作意這五取蘊為無常,而不是作意於無常,如此觀之,必然入流,甚至無學。
未達無學所分享,
皆非最終善知見。
一切教導話語錄,
當善抉擇及思惟。
進學孤獨園奉法人淨豐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