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5日 星期二

禪那會在何時成為關鍵?When will Jhāna become critical?

這篇文章並非直接翻譯,而是整理菩提比丘(Bhikkhu Bodhi)於2004年所撰寫的《The Jhānas and the Lay Disciples:According to the Pāli Suttas》一文核心論點的整理與呈現,旨在探討「禪那」(jhāna)在佛教修行中是否為證得道果(尤其是入流果)所必需,並特別聚焦於在家弟子的情況。

@淨豐,2025.11.03

巴利《尼柯耶》清楚表明,禪那在佛教道次第中扮演重要角色。在描述佛教比丘「次第訓練」(anupubbasikkhā)的經典中,佛陀總是會引入禪那來闡明定學的訓練。當比丘滿足了初步的戒律要求後,他會獨居,淨化心靈,去除「五蓋」,然後進入並安住於四種禪那。 

近年來,關於禪那是否是證得「道果」(四種開悟的次第)的必要條件,一直存在爭論。一些主張「純觀」(suddha-vipassanā)系統的人認為,無需禪那基礎,僅通過發展內觀(vipassanā)即可證得道果。這些修行者被稱為「乾觀者」(sukkha-vipassaka),因為他們的內觀修習沒有被預先證得的禪那「潤澤」

因此,菩提比丘將問題縮小到禪那是否是證得初階覺悟,即入流(sotāpatti)所必需的。此外,他相信有確鑿證據表明,禪那對於從「一來」進展到「不還」是必不可少的。

從在家弟子的角度來看,許多佛陀的在家追隨者,證得了從入流到不還的前三個覺悟階段。只有阿羅漢果被描繪成幾乎是比丘和比丘尼的專屬領域(例如 DN II 92)。菩提比丘認為,如果禪那是證得入流所必需的,那麼它對在家信徒來說也應該像對比丘一樣是不可或缺的。反之,如果在描述在家聖弟子的修行和特質時,經常略過或排除了禪那,那麼就有充分的理由得出結論:禪那並非是達到這些層次的首要條件。

如此,文章圍繞三個特定問題展開:

  1. 經文是否指出凡夫在進入「正性決定」(sammatta-niyama, 即不可逆轉的入流之道)之前必須證得禪那?
  2. 經文是否經常將禪那歸因於已證得入流的在家弟子?
  3. 如果經文通常不將禪那歸因於入流者,那麼在道的成熟過程中,禪那的證得在哪個階段變得至關重要?

禪那與入流的證得

對於第一個問題,菩提比丘指出,經文並沒有明確規定證得入流是否需要禪那,也沒有公開斷言禪那是可有可無的。四種入流分(sotāpattiyaṅga),即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是證得入流的預備條件(SN.55.55)。其中,「法隨法行」應涵蓋所有佛教禪修,包括禪那。然而,經文中具體說明「法隨法行」的少數經文,都與內觀禪修有關,例如旨在滅盡緣起(SN.12.52, SN.12.53)、五陰(SN.22.126)或六處(SN.35.155)。因此,經文沒有提供依據來推斷禪那是證得入流的首要條件。

入流的證得常被描述為一種幾乎是親眼所見的認知體驗,被稱為「得法眼」(dhammacakkhu-paṭilābha)、「法的現觀」(dhammābhisamaya)(參見 SN.13.10)。這些描述表明,弟子主要是透過內觀,並有對三寶堅定不移的信心為基礎而達到入流。值得注意的是,關於證得入流的經文並未提及任何先前成就的禪那作為先決條件。事實上,有幾處經文顯示,有些人單純透過聽聞佛陀或開悟比丘的說法,就在沒有任何先前禪修經驗的情況下實現了入流(例如 DN I 110, MN I 501)。

五根與禪那的關係

有人可能會反對,認為關於這兩種入流者的經文隱含了禪那,因為他們被賦予了五種能力(五根):信、精進、念、定、慧。且《根相應》(Indriyasaṃyuttaṃ)指出,定根「應在四禪那中看到」(SN.48.8)。

若依據字面推論,這似乎意味著所有聖弟子(包括信行者和法行者)都具備四禪那。然而,菩提比丘認為對此不宜作僵化的字面解讀,應持謹慎態度。他傾向於認為,在這裡使用禪那公式是為了顯示聖弟子應發展傑出的定力類型,並不意味著所有聖弟子都實際具備所有四禪那或其中之一。

此外,定根亦有一個不提及四禪那的替代定義,即:「諸比丘,什麼是定根?於此,諸比丘,聖弟子作於『捨離』(vossaggārammaṇaṃ karitvā)為所緣後,獲得定,獲得心的一境性,諸比丘,這被稱為定根」(SN.48.9)。

《尼迦耶》本身並未明確解釋「以捨離為所緣」(vossaggārammaṇaṃ karitvā)所獲得的禪定究竟是什麼,但是,在整個《道相應》(Maggasaṃyuttaṃ)中,「朝向捨離而轉變」(vossaggapariṇāmi)的表達,被用來描述八正道的因素。這表明 「捨離」(vossagga)的目標是涅槃(Nibbāna),可以視為「解脫」。於此,《註釋書》解釋此處的定為出世間定,以涅槃為對象,即出世間道相應的禪那(Spk III 234)。菩提比丘則採取更寬鬆的解釋,將此短語解讀為指向以涅槃為目標的定力。如此,也可指作為內觀基礎的定力,即使未達到禪那的程度,也足以作為一種能力(根),歸屬於聖弟子。

如此一來,定根可以分成兩種途徑,一個是強調定力的路線,將禪那發展為定根。另一個則是定力只發展到足以讓內觀生起的程度,這種定力雖未達到禪那,仍可被描述為「以捨離(解脫)為所緣的定」。

七種聖者類型與禪那 

七聖者的分類提供了另一個關鍵線索(MN.70)。位於頂端的是兩種阿羅漢:

  • 俱分解脫(ubhatobhāgavimutta):具足無色界定及漏盡。
  • 慧解脫(paññāvimutta):漏盡而沒有無色界定。

中間是三類有學聖者:

  • 身證(kāyasakkhī):有無色界定體驗,部分斷漏。
  • 見到(diṭṭhippatta)與信解脫(saddhāvimutta):沒有無色界定體驗,部分斷漏(分別重慧與重信)。

最基礎的則是入流道上的信行者與法行者。菩提比丘敏銳地指出,在此分類中,定學並未在入流道階段單獨構成一個類型(如「身證」)。這暗示,驅動凡夫進入聖道的是信心或智慧,而非強大的定力。這再次印證,禪那不是入流的必要條件。然而,一旦證入聖道,定力的強弱(體現為有沒有無色界定)便開始成為區分聖者類型(如身證、見到)的標準,這預示著定力在更高階段的修行中將扮演更重要角色。

信行者與法行者

入流的潛在修行者分為兩種:信行者(saddhānusārī)與法行者(dhammānusārī)。兩者都已進入「正性決定」,而內觀是進入此道的關鍵。

在《入相應》(Okkantika-saṃyutta)中,描述這兩種人在「正性決定」時,沒有提到禪那(SN.25.1)。這強烈暗示了禪那並非進入「正性決定」的伴隨或先決條件。

在家入流者與禪那

對於第二個問題,菩提比丘通過分析多部經文給出了傾向否定。

在《苦蘊小經》(MN.14)中,被稱為「聖弟子」的摩訶男(Mahānāma,註釋書稱其為一來者)坦言自己未證得「離諸欲、離諸不善法而生之喜樂」(即初禪),這表明至少有些聖弟子並未具備禪那。

在《摩訶男經》(AN.6.10)中,佛陀為已證果的在家弟子摩訶男開示以「六隨念」修習,其過程雖能引生定境(「樂受者,心得定」),但並未描述為禪那,註釋書認為這僅能達到「近分定」(upacāra-samādhi)。

經文常讚歎在家聖弟子具備信、戒、聞、施、慧五德,但其中並未包含禪那(參見 AN.5.179)。其智慧被定義為「具備導向生起與滅沒、聖、洞察、導向苦的完全滅盡」(例如 SN.48.9),這顯示在家入流者擁有內觀智慧,卻不必然以禪那為基礎。

由此可見,經文並未將禪那描述為在家入流者(及一來者)的典型或必備成就。

禪那變為關鍵的階段

對於第三個問題,菩提比丘的結論是:在從一來果向不還果進階時,禪那變得非常重要。

多位被明確記載為不還者的在家弟子,如質多居士(SN.41.9)和難陀母(Nandamātā, AN.7.53),都宣稱自己具足四禪那。

根據《三學經第一》(Paṭhamasikkhattayasuttaṃ, AN.3.90)的分類,不還者的特徵是已「圓滿增上心學」,而增上心學被定義為四禪那。這從教理上建立了不還果與禪那的緊密聯繫。

《瑪魯迦大經》(Mahāmālukyasuttaṃ, MN.64) 明確指出,以禪那(或無色定)為基礎觀察其無常、苦、無我,是「斷五下分結」(即證不還果)的「道與行道跡」。這幾乎明確規定,要在此生證得不還果,證得禪那是必要的前行。

結論

基於上述經證分析,我們可以清晰地回答文章開頭提出的三個問題:

關於第一個問題:經文沒有指出凡夫在進入「正性決定」之前必須證得禪那。入流主要依靠信心(信行者, saddhānusārī)或智慧(法行者, dhammānusārī)驅動,其所需的定力可能僅是「以捨離為所緣」(vossaggārammaņam karitvā)。

關於第二個問題:經文通常不將禪那歸因於已證得入流的在家弟子。無論是從他們的修行方法(如六隨念)還是被讚歎的素質(五德)來看,禪那都不是其典型特徵。

關於第三個問題:在修行者從一來果進階至不還果時,禪那的證得變得至關重要。無論是典範在家弟子(如質多、難陀母)的實例,還是教理上的定義(如三學中的增上心學),以及《瑪魯迦大經》中的明確方法,都強烈支持這一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