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已改寫,詳見《意根是色法或名法乎---兼談十二因緣法的原說》一文
- 前導
阿難尊者所傳一脈的說一切有部,分裂為有部與犢子部,兩著皆為北傳的上座部,其主要要不同點是犢子部把一切有變成補特伽羅,而經部,又因為堅持以經典為重,而不同意有部以論述為主,故脫離有部,自稱經部。而正量部則由犢子部所分出,故皆為上座部的一支。換言之,上座部中,除雪山部不願與說一切有部爭論而隱遁外,上座部兩大部的再分裂,對意根問題可能有兩極化的不同看法,而並不是網上許多人認為部派自己論書沒提起,所以沒有意根是否為色法或名法這樣的爭議,因為,傳統佛教的對頭,也就是新興(後期)而起的真常化佛教,便絕對會針對傳統佛教的說法,予以紀錄並批判。如,下面的文獻:
《攝大乘論釋》卷1:「經部所立。色為意識俱生別依……由此道理餘部所立。胸中色物意識別依。」(CBETA, T31, no. 1598, p. 384, b24)
《瑜伽論記》卷1:「正量部心藏色為意根義」(CBETA, T42, no. 1828, p. 319, c11-12)
- 雜阿含322經之迷
根據說一切有部傳誦的《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卷三及卷六中,經部特別指出雜阿含322經是有部自己依論而新增的經文,於結集中所無(指第三次結集),故不予承認。而這正好說明了為什麼分別說部(現存錫蘭銅鍱部)所傳的尼柯耶中並無此經,反而漢傳有部所傳的雜阿含有此經,也說明了部派爭論中,由於一方從根本上就完全否定,以及雙方不涉本體論的立場,那麼,又有何好談的呢?當然,早期部派無此爭議,除上述原因外,尚有其他可能因素,如字源看法為公認。因此,以雜阿含322經作為
- 分說或是銅鍱部的立場
論中分類辯論種種,其所用詞及內含意義,多與原始聖典不同,由銅鍱部所傳論來看,並沒有針對對「意」一字專門論述,反而由於此字的複雜特性,擴展成意界、意門、意處、意根及心所依處等諸多、細緻的劃分解讀,這裡面,他們自己也有紛爭的。
意界是依據十八種要素或特性來劃份的其中一界,表達五門轉向及兩種領受的心理細微變化過程。意門是依據六個通(管)道的其中一門,是色法,是心所依處。意處是依據十二個感覺器官或區域位置來劃份的其中一處。意根則是依據二十二種能力或機能來劃份的其中一根,這裡的根一字,也通常會被錯誤的理解為器官或精神對象(色法或是名法)。詳:英國倫敦巴利文協會出版的. The Pali Text Society's Pali-English dictionary. Chipstead, 1921-1925.
- 結語
論中所談的,雖由經文而來,但其意義或慨念已是大不相同。然而,依據文獻學及嚴謹的角度來理解意根,這個題目其實是個假問題,就像既然無我,誰來輪迴一樣,此外,這問題對於實修而言,是不重要的。
末學只是佛學的門外漢,僅以嚴謹態度來求證。
註:雜阿含322經說「意內入處者,若心、意、識非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