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善男子正信非家,出家學道,彼一切所應當知四聖諦法。何等為四?謂知苦聖諦、知苦集聖諦、知苦滅聖諦、知苦滅道跡聖諦」
本句不是理論、知識、教說、口號,本句是口訣、訣竅、大綱,修行的次第、法要。在四聖諦變成了「紙上知識」多年後,終於受到重視。
四聖諦法圍繞在苦、集、滅、道,要完成這修行的次第、法要,其操作的方法、直通的道路便是四念處,而先行技巧,即為念住、內正思惟或如理作意於「此諸苦何因、何集、何生、何觸?」,並由此四個關鍵、技巧,達成正知,進而具有四聖諦的正智。
- 苦是何觸(kiṃpabhavaṃ 如何發生、起源如何)?
前行:由觸知五取蘊,明辨色、受、想、行、識。
後行:由觸而觀察身心所發生的無常變異之整個過程。
目的:知苦聖諦。我、我的會造成生命困境(苦)。
- 苦是何生(kiṃjātikaṃ 由何來源、發生屬於)?
前行:由身心無常變異中,利用觸,覺知五蘊是由身與受、愛;取、有的產生。
後行:練習覺知在於觸,而不落於受,明辨生命困境(苦)源於愛行。(一旦受起,緣已完全跑完)
目的:知苦集聖諦。我、我的只是集起而有。
- 苦是何集(kiṃsamudayaṃ 如何緣起、如何集起)?
前行:由觸明辨眼處、眼根(眼受、眼想、眼思)生眼識;…;舌處、舌根(舌受、舌想、舌思)生舌識;…;身處、身根(身受、身想、身思)生身識,故能由觸知六內處、六外處所生六識只是集起,見緣所生。
後行:由六觸入處知受想思是在提供「生命需求(食)」所集起,而正由於明白集起,知道那所提供的種種,便會於明白集起而將其因(供應)消失,便會知道那供應、取著只是服務於集起後的我與愛,也能在明白那個供應,只是為了集起後的需求而散滅。
目的:由解析苦集知苦滅聖諦,而明因緣、緣所生法,修八正道。明白要將我、我的觀念矯正。四聖諦第一轉。
- 苦是何因(kiṃnidānaṃ 緣起何因、原因如何)?
前行:由觸知六內處、六外處所生六識(四食)所集起的因,體認我、我的味著,體認我、我的過患,於錯誤觀念中覺醒、於如實知四聖諦中而離,來斷受、愛;取、有,故滅苦。四聖諦第二轉。
後行:不斷審查因緣,而能捨(平等的)、隨順(合適的)去破壞「緣所生」(集起)、「我」而能由因緣來將集起滅除,是為「苦滅道跡聖諦」。
目的:知苦滅道跡聖諦,具足八正道。將我、我的、相在連根滅除。四聖諦第三轉。
現在的修行方式,許多都不照佛陀所指導。在不知道苦聖諦、知苦集聖諦為次第下,不明色、受、想、行、識(在正觀此處中便出現偏差),不明法的集起在六內入處、六外入處及六觸入處,以故,在不明次第下,出現許多似是而非的方法,例如,把集諦解讀成是不安和尋樂的因,已便能於解說滅諦時,強調滅除三毒來斷苦(滅三毒來斷苦是對的,但技巧不同,目的也不同佛說),這會造成與外教的主張,難以區別。在不明緣起是內觀法要,是集諦,故解說中,將修行方法變成哲學中的三世輪迴,也就不明,亦分辨不出因緣、緣所生在修行中,使用上有何不同。如此,當然也會在修行關鍵(階智)中,出現混亂的解釋。
何因、何集、何生、何觸是四聖諦中的前行,應用在各處,並非只有本文中的縱向表示,還應用在橫向中,譬如,受念住第一階: 以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為所緣,培養對何觸的正念正知。受念住第二階: 以受集、受滅為所緣,培養對何生的正念正知。受念住第三階: 以受集道跡、受滅道跡為所緣,培養對集的正念正知。受念住第四階: 以受味、受患、受離為所緣,培養對何因的正念正知,此為橫向中的說明。又譬如,觀察取時,要「思量彼取何因、何集、何生、何觸?」,觀察愛時,要「思量彼愛何因、何集、何生、何觸?」,觀察受時,要「思量彼受何因、何集、何生、何觸?」,…,此為橫向中最細的解說。何因、何集、何生、何觸中的前行、後行、目的,對應的是思惟、生滅及解析(壞隨觀)。見《苦集滅道聖諦-觀智(Vipassanāñāṇa)中的生滅與壞隨觀》。
最後,本文為整理佛說的指導方針、大綱、關鍵與次第,有時間的話,再列出經證或修正。佛所教的修行方式,也有很多,因此,不能說不照佛陀所指導的方式,就是錯誤的,不過,把握關鍵很重要,假使,一位大師、法師的方法,在關鍵處與佛不同,請擇法,能相應者,相信應該進步很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