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6日 星期日

早期佛教禪修,第三部分:正念的建立(The Establishments of Mindfulness)

 

譯者前言

早期佛教在現代環境中常被有意無意地扭曲和誤解。文章特別提出了現代禪修教學過於強調個體內在經驗,而忽略了早期佛教強調的內在與外在正念平衡發展的重要性。

例如,《Satipaṭṭhāna-sutta》中對身體的觀察,原本旨在透過清晰地理解身體真實本質,減少對感官刺激的執著,最終促進內心的自由與平衡。然而,現代禪修經常簡化或過度強調特定的技巧,例如「身體掃描」,並過分著重達成放鬆、舒適的感受,卻忽略了觀察背後更重要的覺察與智慧培養之功能。



尤其是在對死亡的觀察方面,本文指出當代社會中對死亡事實的逃避,反映出當代文化對死亡的排斥,導致修行者在實踐時的困難與排斥心理。事實上,佛陀的教導本意是讓我們以正念清楚面對死亡的真實性,從而激發對生命本質更深刻的理解,並從中體驗到真正的自由。這正是當代禪修課程必須特別謹慎與敏感的原因,以免落入淺薄的心理安慰,而忽視了最具轉化力、也最核心的修行內涵。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早期佛教的教學,著重在於如何培育出覺醒因子,這些覺醒因子在當代禪修教學中,卻幾乎被忽略。覺醒因子的培養,原是修行實踐的重要核心,透過不斷培育與覺察,修行者能夠持續深化對自身狀態的理解,並最終走向真正的解脫。

這篇文章提醒我們,在探索四念處這種深奧的禪修實踐時,應保持敏銳的覺察,避免將修行簡化或過度現代化,以至於失去了佛法原本的精髓。只有當我們回歸對內外世界都真實、細緻且全面的覺察,才能真正走上佛陀所指出的解脫之道,也才能實現內心真正的平靜與自由。 

未達無學所分享,
皆非最終善知見。
一切教導話語錄,
當善抉擇及思惟。

進學孤獨園奉法人淨豐筆

Early Buddhist Meditation, Part 3- The Establishments of Mindfulness
© 2023 作者 Bhikkhu Anālayo
Accepted: 1 November 2023 / Published online: 20 November 2023
Mindfulness (2024) 15:733–736
https://doi.org/10.1007/s12671-023-02260-y
翻譯:淨豐

本文為一系列五篇有關早期佛教禪修的探討中的第三篇,當前篇章從與實踐相關的角度討論了四種正念的建立(smṛtyupasthāna/satipaṭṭhāna)。這四種正念包括在身體、感受(指經驗的享樂性質,分為愉快、不愉快或中立)、心理狀態以及法(Anālayo 2018)方面的正念修習。

第四種正念——對法的觀察,其意涵並不總是直接明確的。依據《正念經》及其相應經文中描述的實踐,並結合有關如何在與呼吸相關的第四種正念修習中,進行指導的內容,能夠提供一種視角。這使得我們可以合理地推測,對法的觀察主要目的是依靠佛法——即佛陀的教義在禪修實踐中的應用——來促進向涅槃的實現邁進,涅槃被視為佛法的究竟點(如早期佛教所理解的)。

上述提及《Satipaṭṭhāna-sutta》及其相應經文,旨在指出這些經文有不同的版本,這些版本由古代印度不同的口傳流派所傳承,在當時並未使用書寫來保存這些指示。《Satipaṭṭhāna-sutta》不同版本之間有時會有相當顯著的差異(Anālayo 2013)。在重建早期佛教的嘗試中,這些在現存版本中發現的指導內容尤其具有關聯性。

對身體的觀察

《Satipaṭṭhāna-sutta》的平行版本一致提到三種身體的觀察,這些觀察從人體的解剖構造、物質構成(即四大元素的角度)以及死後腐敗的本性來審視人體。

關於身體解剖構造的觀察指導,列出了身體各部位——例如頭髮、指甲、皮膚、骨骼、各種器官和液體——並隨後要求明確地評價這些部位並非天生具吸引力。這一點頗為引人注目,因為在本經文一開始所給出的總體指導,要求通過避免欲望或沮喪來培養一種不反應的正念,而這種非反應性的立場確實是正念修習的特徵之一。在這種情況下,這一想法的目的是促進視野拓展,超越從性吸引力角度,來看待他人身體的傾向,通過呈現一種不同的、也許更現實的視角。然而,在當代環境中教授這一實踐時,應優先讓個別修行者決定在何種程度上評價是合適的,並且是否採納這些評價。同時,簡化解剖部位的清單為皮膚、肉體和骨骼可能會更加有助於理解。當然,個別修行者可以根據《Satipaṭṭhāna-sutta》的指導,自由選擇是否添加更多細節。

在此呈現的實踐方法中,可以利用身體掃描來探索皮膚、肉體和骨骼這三個人體的主要方面。這種身體掃描的實踐在早期佛教中並未出現,僅在後來的時期才出現(Anālayo 2020a)。然而,身體掃描可以提供一種方便的方式來訓練修行者對整體身體的覺察,作為在正式禪修和日常生活活動中培養正念持續性的工具。在當前的情況下,這種對身體的重複掃描應該結合對皮膚的覺察,接著是肉體,然後是骨骼。

任何此類掃描的目的是並非要確保能夠以絕對的確定性感受到相應的解剖部位是明確且完整的,這會相當具有挑戰性。相反,指導的內容是將注意力通過身體掃描,從頭部到腳部,同時保持對身體被皮膚包裹的覺察。下一次的身體掃描可以從上一次掃描結束的地方開始,即從腳部開始,然後向上掃描到頭部,並保持對身體內部包含肉體的覺察,不論是肌肉、肌腱還是器官,這些都歸納為肉體。在第三次掃描中,從頭部到腳部的掃描可以結合對身體內部有骨骼的理解,從頭骨到腳骨。此時,有時可能確實能直接感覺到其中的一些部位,但這並不是主要目的。主要任務是簡單地保持正念的連貫性,通過整個身體掃描,並結合認識到人體畢竟只是骨骼被肉體包裹,並被皮膚封閉。

相同的掃描程序也可以應用於下一次的身體觀察,這次轉向四大要素作為物質的一般構成和人體的具體構成。這四種要素分別是土、水、火、風,代表著堅固或硬度、凝聚力或濕潤、溫度和運動的特徵。與前一個練習類似,任務並不是在身體的每個部位中明確感覺到這四種特徵,而是要求進行一次身體掃描,並結合理解身體內的堅實性,這種堅實性遍佈全身,尤其在骨骼中顯而易見,隨後進行三次掃描,分別對濕潤/凝聚、溫度和運動進行觀察。這些感覺同樣遍佈全身,特別是在器官中的液體(=水)、皮膚層的溫度感受(=火)以及不斷進行的呼吸過程(=風)中顯著。

這一實踐的核心目的是揭示自己身體與他人身體以及外界自然界的相似性。這項實踐具有相當大的潛力,能夠促進與自然建立更親密、直接的關係,從而為環境保護和應對氣候變遷提供根基(Anālayo 2019)。

根據第三種身體觀察的指導,古印度的修行者應從自己的身體,必然也會分解的角度,來看待處於不同腐敗階段的屍體。這一實踐的主要意涵將是強化死亡的事實。在教授這一正念四念處的當前方法時,這一練習無疑是最具挑戰性的,但也是整套實踐中最具轉化性的。在靜修營中,介紹第三種身體觀察的那一天,修行者遲到禪修或用餐的頻率特別高,整體也更容易分心,甚至有時會丟失個人物品等。強烈建議以極為溫和、柔軟的方式來引導這一實踐,敏銳地意識到每位修行者的需求,緩慢地引導他們面對當代社會中常被壓抑和避免的事實:自己必然死亡的不可辯駁的事實。來自於近期研究的相同需求也顯現出來,這項研究探討了這裡所提出的四念處方法,其中參與者有選擇跳過這一特定練習的選項(Sedlmeier et al. 2023)。

對於實際的修行,建議依靠對自然呼吸過程的覺察,這在先前的練習中已經涉及過,與風要素相關。指導的內容是決定在何種程度上,回憶起某些形象(例如骸骨的形象)可能會有所幫助,同時保持對全身的覺察,並將每一次的吸氣與理解結合,即這可能是最後一口氣,將每一次的呼氣與放鬆和放下結合。這種培養死亡正念的方式,無疑是具有挑戰性的,但同時也是極其必要的。死亡的事實是無可否認的,然而大多數人類選擇否認它,當這種否認無法再被維持時,便會強烈反應。然而,死亡是生命的最終考試,因此,在還有時間的時候,急需為之做準備。因此,與其繼續固守否認的模式,當前的修行,提供了一種漸進的方式,使死亡成為生命的一部分。通過這種接納,修行者經常會發現他們實際上在某種程度上,變得更加有活力。訓練死亡的藝術,其實也是訓練更充實和更有意識地生活的藝術。

對感受和心理狀態的觀察

第二種正念的建立,將注意力引向經驗的情感或享樂性質。修行者需要為自己界定與這些感受性質相關的三個範疇,這些範疇理論上可以在愉悅的最高頂峰和無底的痛苦深淵之間。從最高的愉悅感覺起,向著更細微的愉快感受過渡,在享樂性質的連續體中,某一點之後,中立的感受類別更為適合,因為這些感受不再有可能激發欲望,且更容易引發無聊或漠不關心。繼續沿著這個連續體發展,會有一個時刻,感受不再屬於中立範疇,因為它們開始變得如此不愉快,以至於能夠激發心識的抵抗和煩躁傾向。基於這樣的直接、個人的探索,作為正念的實踐,修行者將能夠有意義地將愉快、中立和不愉快感受性質的三個類別,應用於自己的經驗。

這樣的應用的起點,可以再次是身體掃描,即從身體感覺的享樂性質開始靜慮探索,然後擴展靜慮調查的範疇,將心理感受性質也納入其中。整個過程中的任務是觀察當下的享樂性質——愉快、不愉快或中立——而不作反應。

同樣的基本任務也適用於心理狀態,即第三種正念的建立。在這裡,挑戰是要深入到思想和聯想的表面現象之下,從而發現潛在的心識狀態。這需要持續的正念存在,而不被特定思想或聯想的內容所牽涉,也就是不被它所帶走。這樣的持續存在使得我們能夠認識到,例如,煩躁的思想再次出現,並伴隨著不愉快的感受性質,這揭示了當下心識正處於憤怒的影響下。

調查的範疇不僅限於像憤怒這樣污染狀態的存在,也包括其不存在。對於不存在的事物保持正念是建立正念的不可或缺的部分。(Anālayo 2022a)。對於心理感受性質和心識狀態,實踐的方式也逐漸變得比前面幾個練習,更不那具有結構性,這展示了一個普遍的模式,適用於整體的修習。即使是更具結構性的正念建立形式,也不應該成為自我服務的工具,最終導致在執行指示時自動駕駛。相反地,它們最好是被視為一種折疊式的練習,目的在於引導我們對當下保持正念。而不再依賴特定的程序。最終,這是正念的主要任務:監察所發生的一切,而不直接捲入其中。

對法的觀察

對法的觀察的核心是覺醒因子,並可加入障礙。這五種障礙包括感官欲望、厭惡、懈怠與昏沉、不安與憂慮,以及疑惑。這五種障礙中包括七種不同的心理狀態,其中懈怠或無聊與昏沉或身體疲憊因其對心識的影響相似而被合併;不安作為基本的激動狀態和更具體的憂慮,指的是對特定問題的恐懼感。最終的這五種狀態,辨識了那些具有特定傾向,能夠阻礙心識正常運作的心理狀態,這不僅在學習和研究中存在,也同樣存在於禪修中(Anālayo 2022b)。

正念的任務,首先是清晰地識別障礙的存在與否,這可以進一步調查其存在或缺失的原因,從而為克服它們的任務提供支持。然而,克服障礙本身是正精進的範疇,正精進是八正道中的另一因素,為早期佛教禪修的實踐設立了背景。作為此八正道之一的正念,只是監察所發生的一切,並不主動介入。然而,當障礙較弱時,單單進行正念的識別,往往足以使其暫時消失。就這裡所呈現的修行方法而言,建議檢查心識中是否存在這五種障礙,並在這些障礙缺席時,為心識的健康狀態感到歡喜。

歡喜是七種覺醒因子之一,在此情況下,它的產生基於正念的存在和在檢查障礙時進行的調查過程,這一過程需要足夠的精力以確保這些障礙確實缺席。如此,七種覺醒因子中的前四個已經被激發,並且歡喜的存在可以促使心識變得安定和集中,最終達到平衡。

七種覺醒因子——正念、對法的調查、精進、歡喜、安樂、集中和平衡——在原則上需要與障礙相同的基本監察方式,即記錄其存在與否,並在可能的情況下識別相應的原因。然而,不同於需要克服的障礙,覺醒因子是需要滋養和培養的。特別是當心識稍微懈怠時,三個更具激發性的覺醒因子是值得推崇的:調查、精進和歡喜。然而,若心識稍微激動,則應該選擇三個更具安定性的覺醒因子:安樂、集中和平衡。在這七個覺醒因子中,正念是隨時需要且值得推崇的:它是其他六個因子的基礎,通過不斷的監察,確保其他六個因子以平衡的方式得到培養,從而進一步促進覺醒的突破。

四種正念的建立

上述的修行方法,提供了一種將四念處的基本面向,融合於單一修行中的方式,而非僅選擇四個中之一或兩個。早期佛教經文中對這四個念處的多次提及,確實給人一種意圖呈現單一修行方法,該方法具有四個相互關聯的面向的印象。這種單一方法原則上可以應用於日常生活中的任何情境。無論發生什麼,身體的層面都會存在,並且伴隨著愉快、中立或不愉快的感受色調,當然,也有一種特定的心境。對這三個層面保持正念的覺察,提供了一種極為有效的方式來完全把握當下的情況。從早期佛教解脫學的角度來看,這三個層面可以進一步補充,通過將同一情境與教義、法及在解脫之道上的進步聯繫起來。

在其所有可能的應用中,四念處的架構需要結合一組品質;這些指導語顯然不僅僅是關於正念本身,而是關於正念與其他品質合作運作。其中一項品質是清晰的認知或清晰的理解(Anālayo 2020b)。一個好的例子,為關於身體解剖結構的評估。另一個例子是反思自己的身體,必定會像他人的屍體一樣死亡並分解。透過這些練習,正念的存在與來自清晰認知,或清晰理解更多反思性輸入相結合。

另一項品質是勤奮,有時甚至翻譯為熱忱。與之相關的品質出現在覺醒因子中,表現為精進。所有這些都指向需要長時間的全心投入,以便四念處的變革性道路,能夠結出所有潛在的果實。當然,即便是一刻的正念也能帶來益處。然而,從傳統佛教正念訓練的角度來看,教導初學者在幾週內進行短期正念干預,應該能夠產生明顯結果的普遍假設,多少有些令人困惑。這可以與試圖通過在學期的第一週面試學生來評估,不同大學的教學質量相比較。當然,即使在那時,一些差異可能會顯現,但正確的評估應該是面試那些至少成功完成學位的學生。

另一項品質是保持免於反應,無論是出於欲望還是沮喪。有時,這被稱為正念的非評判性維度。使用此術語不應意味著再無評估的空間,這正是清晰認知或清晰理解的任務。重點應該是,正念主要任務是無偏見地觀察。這要求至少在當下,控制住心智中根深蒂固的衝動反應傾向。以此方式建立正念,能夠在採取行動之前,提供一個關鍵停頓,促使對當前情境的全面覺察,並冷靜評估適當的應對方式。這至關重要。

四念處的另一個關鍵層面是需要以內在與外在的方式來修習(並結合兩者)。不幸的是,由於佛教傳統中的經文發展,這一區分的重要性已經變得模糊(Anālayo 2020c, d)。由此產生的模糊不清,再加上當代西方化社會中日益明顯的個人主義傾向,導致現今正念修習在相當程度上已經侷限於修行者的內在世界。然而,作為四念處的重要部分,外在層面具有內在的關聯品質,通過將正念引導至他人的狀況。根據他人的姿勢、面部表情與語氣來識別情感色調與心理狀態,這是一種嬰兒已經具備的能力,並在與母親的關係中得到了良好運用。在正念的幫助下,這種能力可以進一步發展,開啟一種潛力,至今尚未獲得應有的認可。這表明,四念處在早期佛教中所具備的潛在親社會益處,已經超越了其作為,直接通向涅槃實現之道的主要功能。

Funding
Open Access funding enabled and organized by Projekt DEAL.

Data Availability
Guided meditation instructions corresponding to the practices described in this article are freely available at http://agama-research.dila.edu.tw/bhikkhu-analayo-meditation-instructions.

Open Access
This article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which permits use, sharing, adaptation, distribution, and reproduction in any medium or format, as long as you give appropriate credit to the original author(s) and the source, provide a link to the Creative Commons licence, and indicate if changes were made. The images or other third-party material in this article are included in the article's Creative Commons licence, unless indicated otherwise in a credit line to the material. If material is not included in the article's Creative Commons licence and your intended use is not permitted by statutory regulation or exceeds the permitted use, you will need to obtain permission directly from the copyright holder. To view a copy of this licence, visit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References
Anālayo, Bh. (2013). Perspectives on Satipaṭṭhāna. Windhorse. https://www.buddhismuskunde.uni-hamburg.de/pdf/5-personen/analayo/perspectives.pdf

Anālayo, Bh. (2018). Satipaṭṭhāna meditation: A practice guide. Windhorse. https://www.buddhismuskunde.uni-hamburg.de/pdf/5-personen/analayo/satipatthanapracticeguide.pdf

Anālayo, Bh. (2019). A task for mindfulness: Facing climate change. Mindfulness, 10(9), 1926–1935. https://doi.org/10.1007/s12671-019-01187-7

Anālayo, Bh. (2020a). Buddhist antecedents to the body scan meditation. Mindfulness, 11(1), 194–202. https://doi.org/10.1007/s12671-019-01259-8

Anālayo, Bh. (2020b). Clear knowing and mindfulness. Mindfulness, 11(4), 862–871. https://doi.org/10.1007/s12671-019-01283-8

Anālayo, Bh. (2020c). External mindfulness. Mindfulness, 11(7), 1632–1646. https://doi.org/10.1007/s12671-020-01377-8

Anālayo, Bh. (2020d). Once again on external mindfulness. Mindfulness, 11(11), 2651–2657. https://doi.org/10.1007/s12671-020-01481-9

Anālayo, Bh. (2022a). Being mindful of what is absent. Mindfulness, 13(7), 1671–1678. https://doi.org/10.1007/s12671-021-01679-5

Anālayo, Bh. (2022b). Education and mindfulness: An early Buddhist contribution to the ongoing dialog. Mindfulness, 13(10), 2413–2419. https://doi.org/10.1007/s12671-022-01921-8

Sedlmeier, P., Beckel, A., Conrad, S., Husmann, J., Kullrich, L., Lange, R., Müller, A.-L., Neumann, A., Schaaf, T., Schaub, A., Tränkner, A., & Witzel, B. (2023). Mindfulness meditation according to the Satipatthana Sutta: A single-case study with participants as collaborators. Mindfulness, 14(7), 1636–1649. https://doi.org/10.1007/s12671-023-02160-1


Publisher’s Note
Springer Nature remains neutral with regard to jurisdictional claims in published maps and institutional affiliation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