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自然、輕鬆、無壓力的修行
這是獻給初學及對法不熟悉者。修習禪那之前,值得先提醒自己,修行不是一份硬性功課或任務,要避免用壓抑、強逼的意志力去對待它。真正的禪那應該是自然、愉快、輕鬆的,是生活裡嚮往的閒暇、無事、放懷、簡單受用的時光。
做幾次深呼吸,或簡單伸展,讓身心放鬆,迎接一段柔和而深刻的觀照。
一、佛陀對禪那的重視
佛陀的初期教法裡,禪那(jhāna)被極為重視。佛陀說禪那是聖者所稱讚、安住的地方,是解脫的核心依止。
後世常說禪那遙不可及,其實經典裡很直接:弟子們往往只需一次、兩次講解,就能體驗、進入禪那;甚至在聽法、講法、憶念法義時就能契入禪那。禪那不是神秘莫測,而是貼近、簡單、直接的體驗。
二、禪那在佛教傳統中的地位
禪那(靜慮)在佛教傳統中,常被解釋成專注一點,或者,專注於單一事物來達成平靜,學習者被要求先能達到這種境界,然後出定,再去觀照,如此,禪那被描繪成遙不可及、難以企及的神秘的概念。於是,禪那被認為是專注定。在此背景中,毗婆舍那開始興起,提供人們一條可以親近的修習,於是,毗婆舍那的重要性,也被放大。最終,兩方支持者,成為對立的態勢,分別構造不同的用語及概念,甚至改變經典用語的意義。
最大的問題在於初期經典中,禪那術語的數量及內容,遠遠地超過止與觀的簡單介紹,並且有明確的次第及操作方法,佛陀的弟子們,往往通過簡短的開示就能契入禪那,他們在聽聞佛法、講述佛法、複習佛法,甚至在放下憂慮、培養善法時,都能進入禪那狀態。
此外,初期經典顯示,佛陀指出禪那導向安樂住、導向智見、導向正念正知及導向漏盡。這顯然於當今流行觀點截然不同。
三、感官欲望的本質與出離
1️⃣ 感官欲望的取樂
感官欲望是被飢渴推動、尋找快樂。這種快樂間歇性高,不能長久、綿密地持續。例如,你在乎某人是否喜歡你,得到幾秒的強烈愉悅後,立刻又湧出擔憂、得失心。感官欲望的快樂強烈但短暫、間歇、不安穩,大部分時間是焦慮、期盼、失落。
2️⃣ 感官欲望的代價
- 感官欲望的快樂,需要反覆計劃、追逐、經營。
- 感官欲望會強化穩健、深度、與飽足的人格。
- 感官欲望必導致不安、焦躁、失落與追逐快樂滿足。
感官欲望的快樂是昂貴,且貧乏的投資,回報率極低,讓人必須忙碌、費心,卻無法帶來深層安寧。
3️⃣ 感官欲望的遠離
遠離感官欲望不是斷絕人情,而是停止把幸福寄託在欲樂上,把喜樂放在對四靜慮與四念處上。遠離就是:
- 覺察感官欲望的特質。
- 不被飢渴感控制。
- 不再寄望於更多、更刺激的娛樂。
這樣才能體驗深度、簡單、綿密、安穩的快樂。這是在四靜慮第一階段中,初始的、開始地、優先地,且只佔有一半的要訣,並未喧賓奪主,當成修行主力。這是上半部要訣。其方法是連接「止」,前往獨處、安靜處,並在此環境中調整身心,展開進行以下中的另一半要訣。
四、止觀如何成就禪那
1️⃣ 「止」:平息飢渴的需求
止不是禪那,而是逐步減緩到安息(paṭippassaddhi) 的尋覓,透過放鬆、簡化、知足讓心不急不躁。這樣初步省力下來的,就是喜樂的表面。透過獨處不被干擾,將感官欲望減低,成就在安靜中的觀察,這是另一半的要訣,也可以視為遠離感官欲望的要訣。
2️⃣ 「觀」:覺察欲貪的間歇本質
感官欲望是高度間歇的。觀是深度看清楚:快感間的空隙充滿無聊、焦慮、失落。這種誠實看見原因,能生起出離心,願意放下「更多」的渴望,轉向「足夠」。這是另一半的要訣,也可以視為遠離感官欲望的要訣,但是,這是進階的要訣。
3️⃣ 止觀的結合:離欲中的綿密享受,啟發智慧的快樂
止是完全寧靜,觀是洞察。當止穩住躁動,這是善巧。觀看破飢渴,這是智慧。兩者配合,開啟另一種取樂方式:綿密、少間斷、不需高成本或複雜計劃、不需外界肯定。放鬆、悠閒、安住,就能享受微細、深長且熟練的樂。身心是無常的,一旦無法放鬆、緊張、晃動,沒關係,所緣是一直變動的,不用刻意地、強迫地專注一處,而是隨著呼吸變化中,專心去觀照,反思呼吸的變化中,五陰哪一個產生(生支)出現,那個是五陰,為什麼存在(有支)?持續歡喜在這樣的冒險追究,成為一種興趣、習慣,鍛鍊出解題答案的技術,完整的全心全意投入,累了休息,疲憊消失後,再投入。那麼,感官欲望將會減少,對法可以認識,一旦這樣的興趣將技巧熟悉,這才是喜樂。這是進階的下半部要訣。
五、禪那的要訣:綿密的享受
禪那中,描述身心狀態的變化:
- 悔懊(Avippaṭisāro): 不要進入來自過去的不善行為,而感到焦灼、不安、反覆思量的狀態。這是喜悅前提的享受。
- 喜悅(Pāmojja): 喜悅是聽法、觀法、離欲時,生起的方向感、意義感。這會產生興趣(Pīti)、不怠與激勵的享受。
- 喜(Pīti):喜(興趣勃勃)是主動對聽法、觀法、離欲時,所引發的振奮、激動、熱情的享受。
- 輕安(Passaddhi): 輕安是對離欲、對法內容的感到滿意時,所引發的輕快舒適,煩勞消除、負擔放下的體驗與享受。
- 樂(Sukha): 樂是享受於離欲、觀法的熟練,並安住於中,而能自然順暢的舒適、餵養感。
- 捨(Upekkhā): 喜樂消退後,沉澱到身心狀態平衡的安穩、滿足。
禪那不是靠死盯目標或強迫專注,而是立基於擺脫悔懊的意願,利用法來引導,走向「高明的快樂」,乃至身心平衡的安穩,甚至是去除諸漏的安息。離欲是止,觀法是智,享受於每個階段的舒適及安穩,來穩固於每個階段,這是禪那,亦是三摩地。
六、禪那與解脫道
- 培養離欲習慣,斷除欲黏滯。
- 讓體驗真正不靠外求的平安。
- 這平安不是剝奪感,不是無聊感,而是深度的滿足。
- 讓身心自願走向解脫,而非被迫壓制。
八正道、七覺支不是壓迫性的戒律教條,而是讓我們在正見引導下,發展真正能解脫的、更高明的享受方式。
七、結語
不要認為自己無法熄滅「感官欲望」(kāma),那是因為老是想克制他。研究、瞭解他,分辨出他來自何方,一旦減少,發現更深的「貪求」(abhijjhā)、貪著(lobho),乃至根源的貪染(rāgo)都會自然減少。在根源的貪染中,釐清辨別出「感官欲望」(kāma)是來自「感官貪染」(kāmarāgo)還是「意欲貪染」(chandarāga)。
不要認為自己無法達成,禪那不是遙不可及,也不是神秘的技巧,而是透過止觀的平凡簡單:
- 止: 減緩追逐,平息躁動,置於寧靜。
- 觀: 看清欲望,五陰真相,生起出離。
當止觀成熟,自然開展的就是禪那,發展「綿密、簡單、易得、長養」的安樂,是聖者所稱嘆的「現法樂住」。
如果你願意,就從深呼吸、鬆肩、慢慢安住開始,體會:「真正的喜樂,不在外求,而在於離欲以及對法探險的綿密安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