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利語 Sutta 的原意來自「所聽聞之事」(梵語 śruta),而非傳統上認為的「線」(梵語 sūtra),或是後來漢語翻譯的「經」。
以下為詳細的分析。
1. 傳統的觀點:Sutta 作為 Sūtra (線) 的音轉
這是長久以來的主流解釋,尤其是在梵語化的北傳佛教以及早期西方佛學研究中。
梵語詞源:Sūtra (सूत्र) 源於動詞詞根 √siv 或 √sīv,意為「縫合」。因此,sūtra 的字面意思是「線、繩索」。
引申義:在婆羅門教的傳統中,sūtra 指的是一種文學體裁,即用簡潔如格言般的語句,將一套完整的思想或規則「串聯」起來,猶如用線串起珠子。例如,《瑜伽經》(Yoga Sūtras)、《梵經》(Brahma Sūtra) 等。
音韻學上的對應:從音韻學角度看,梵語 sūtra 轉變為巴利語 sutta 是完全規則和自然的。(長母音 ū 在雙子音 tt 前短化,tr 音叢轉為 tt)。因此,這個解釋在語音上是成立的。
2. 修正的觀點(亦是現代學術的重要觀點):Sutta 作為 Śruta (所聞) 的音轉
這是一個更具歷史與文化脈絡的解釋,由 K. R. Norman 等著名巴利語學者力倡。
梵語詞源:Śruta(श्रुत)是動詞詞根 √śru(聽聞)的過去分詞,其字面意思就是「已被聽聞的」、「所聽聞之事」。
音韻學上的對應:梵語 śruta 轉變為巴利語 sutta 在音韻學上是可能的。在許多印度俗語(Prakrits)的音變中,śr 音叢可以簡化為 s,t 音可以重複為 tt,這是合理的音變路徑。
壓倒性的文本內證:此解釋最強大的支持,來自於開頭的標準句式:
Evaṃ me sutaṃ →「被我這麼聽聞」、「如是我聞」。
Sutaṃ 和 śruta 是同一詞源。如果 sutta 的本義就是「所聽聞之事」,那麼「這是我所聽聞的『所聽聞之事』」就構成了一個在語義上完美契合的開場白。這解釋了為何佛陀的教導被稱為 Sutta,因為它們正是阿難尊者等人親耳聽聞並記誦下來的內容。這完美地反映了初期佛教口傳心授的歷史事實。
3. 歷史的語境:俗語的優先性與阿育王石柱
俗語(Prakrits)的流行:在佛陀時代(約公元前5-4世紀)及之後的孔雀王朝(公元前4-2世紀),在廣大地區流通的語言並非我們今日所知的、由波你尼(Pāṇini)等語法學家高度規範化的「古典梵語」,而是各種地方性的口頭語言,統稱為「俗語」。巴利語(學術上認為是一種古老的半摩揭陀語)正是其中之一。
阿育王石柱的語言:阿育王(Ashoka, c. 268-232 BCE)為了讓最廣大的民眾能理解其敕令,使用的正是各地的俗語(如摩揭陀語、犍陀羅語等),而非少數婆羅門精英階層使用的語言。這雄辯地證明,在那個時代,俗語才是宗教與政治傳播的主要媒介。
因此,用當時流通的俗語自身的語義來理解 sutta,遠比用一個後來才被標準化的、文學性的概念來回溯解釋,要更加符合歷史的真實情況。在一個以「聽聞」和「記誦」為核心的文化中,將教法稱為「所聽聞之事」(sutta < śruta)是再自然不過的。
結論
綜合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一個嚴謹的結論:
將 Sutta 解釋為「線」(sūtra),在語音學和後期的書寫傳統中是合理的。它強調了教義的組織性與引導性。這是梵語的解釋。
然而,將 Sutta 解釋為「所聽聞之事」(śruta),在歷史語境、文化實踐(口傳)和文本內證(Evaṃ me sutaṃ) 上,具有無可比擬的說服力。它強調了教義的來源真實性與傳承方式。Sutta 的原初核心意義,極大概率是「(從佛陀處)所聽聞的教導」。後來,隨著佛教被書寫和典籍化,sūtra(線、綱要)的意義可能也融入了進來,賦予了這個詞彙更豐富的層次。但追本溯源,是「聽聞」賦予了 Sutta 最初的生命。
未達無學所分享,
皆非最終善知見。
一切教導話語錄,
當善抉擇及思惟。
進學孤獨園奉法人淨豐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