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日 星期一

6.如理作意/Yoniso Manasikāra-經典語言思想之旅(2)

 

前言

在佛教修行的道路上,「如理作意」是達到覺悟和解脫的關鍵心理素質之一。它不僅是一種「明智」的注意力,更是一種徹底而恰當的心智引導,幫助修行者深刻洞察生命的真實本質。透過「如理作意」,修行者能夠將心智從表象的迷惑中解脫出來,真正理解生命的無常、苦與無我的真理,進而走向解脫的道路。若修習的技巧,不具備「如理作意」,佛陀稱之為無明(SA.334),若具備其技巧,則是四念處(SA.813)。本文將探討「如理作意」(Yoniso Manasikāra)的概念,從其語源與內涵,到其在經典中的具體應用與重要性。

詞語解析與翻譯

玄奘譯:「如理作意」;義淨譯:「寂因作意」;鳩摩羅什譯:「正思惟」。這個詞由兩部分組成:「yoniso」和「manasikāra」。

  • yoniso 來自於「yoni」,意思是從根源、起源或原因,引申為「正確地」、「適當地」或「明智地」的方法。如是指向正確地因緣法。

  • manasikāra 則由「manasi」(意)和「kāra」(作為) 組成,指的是「在心中作意」或「行為」。 「作意」為行陰的範疇,即關注在正確地因緣法。

綜合起來,「如理作意」就是從正確的根源與道理出發,將其融入內心的觀察與行為中,讓我們的每個念頭、每個選擇,都基於智慧和正確的理解做出反應。

功能與作用

「如理作意」的作用被描述為一種強大的力量。它能促使「未生起的善法生起,已生起的善法增長廣大」,同時也能有效地防止「未生起的不善法生起」,並減少「已生起的不善法」的干擾(AN 1.301 & 302)。這是因為,當我們以「如理作意」的方式思考與行動時,我們會自然而然地趨向智慧與善法,並遠離無明與煩惱。反之,若我們進入「不如理作意」(ayoniso-manasikāra)的狀態,則會促使邪見和不善法的滋生,這會加深我們對事物的誤解,使煩惱與痛苦不斷增長。

如理作意與禪那的關係

「如理作意」的作用,在修行者進入初禪的過程中尤為重要。初禪的特徵是遠離一切不善法,並且能夠生起尋與伺的特性。在這一過程中,當修行者從諸欲與不善法中解脫出來,便能夠生起內在的喜樂(SN 16.9)。然而,若未遠離這些不善法,就是沒有真正進行「如理作意」(AN 1.66)。因此,在進入初禪之前,修行者首先需要建立如理作意的基本功夫,這樣才能確保他們走在正確的修行道路上,並有能力排除一切不善法,向更深的智慧邁進。

當行者在如理作意的持續引導下,成功運用尋伺等方法,降伏諸欲,達到穩定狀態時,此時的「伺」(vicāra),那種持續不斷、細緻地省察所緣(如理作意的主體內容)的能力,便為更深入的智慧觀察,即「如理伺察/如理檢擇法」(Yoniso vicine dhammaṃ),提供了必要的穩定和清晰的觀察平台。在《MN-A 387》中,這麼解釋其內容:

「Yoniso vicine dhammanti upāyena samādhipakkhiyaṃ dhammaṃ vicineyya. Evaṃ tattha visujjhatīti evaṃ tasmiṃ ariyamagge visujjhati. Atha vā yoniso vicine dhammanti upāyena pañcakkhandhadhammaṃ vicineyya. Evaṃ tattha visujjhatīti evaṃ tesu catūsu saccesu visujjhati.」

「『如理檢擇法』意謂:藉由善巧方便,他應當檢擇與三摩地(定)相應的法;而如是在彼處被清淨意謂:如是在彼聖道中,他被清淨。或者,『如理檢擇法』意謂:藉由善巧方便,他應當檢擇五蘊法;而如是在彼處被清淨意謂:如是在彼四聖諦中,他被清淨。」(PTS 5.81)

正是這個穩定基礎上,持續以「如理作意」為指導,運用「伺」那樣持續而深入的省察力,轉向對「法」(dhammaṃ)的內容深入,進行深刻的「伺察與檢擇」(vicine / vicaya),這個過程便能有效地、直接地啟發和培育「擇法覺支」(dhammavicaya-sambojjhaṅga)這項洞察關鍵智慧,實現對生命真理的深層覺醒。

如理作意的具體內容

「如理作意」的具體內容包含了五取蘊的無常性(SN 22.122)、因緣法(SN 12.4/DN 34)、八正道(SN 45.55)、以及四聖諦(MN 2)的法則。這些法則不僅是修行者認識生命真諦的基礎,還是修行過程中逐步突破的核心指引。理解這些基本的法則,將使修行者能夠從對現象的誤解中解脫出來,實現深層的智慧覺醒。

如理作意的成就

「如理作意」 可生起正見(AN 1.303),若能具足必將修習七覺支、八支聖道,他必將多作七覺支、八支聖道 (SN 46.13/SN 45.55),凡「如理作意」這些五取蘊為無常、苦、無我,可以入流,乃至無學,阿羅漢依然如理作意(SN 22.122),若無法入流,實為沒有好好地如理作意(SN 46.51)。

總結

「如理作意」在佛教修行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不僅是一種基於正確道理、根源和方法的內心運作方式,也是一條通往正見與解脫的道路。它幫助修行者超越現象的表象,深入事物的根源,理解無常、苦與無我的真理。無論是對初禪的進入,還是對日常修行的指導,「如理作意」都是修行者從無明走向智慧的關鍵工具。在這條修行路上,「如理作意」不僅讓我們走向解脫,更使我們在人生的每一刻都能擁有深刻的覺知與內在的平靜。

未達無學所分享,  
皆非最終善知見。  
一切教導話語錄,  
當善抉擇及思惟。

進學孤獨園奉法人淨豐筆

From Grasping to Emptiness –Excursions into the Thought-world of the Pāli Discourses (2)-Wise Attention / Yoniso Manasikāra
© 2010 Anālayo

Published by The Buddhist Associ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2020 Route 301, Carmel, New York 10512
Printed in Taiwan

6.如理作意/Yoniso Manasikāra

「Yoniso manasikāra」意指一種「徹底」、「透徹」因而「明智」的「注意力」。為探討此概念內涵,本文將先分別解析「yoniso」與「manasikāra」二詞,繼而考察巴利經藏中與「yoniso manasikāra」之涵義及其在經藏思想體系重要性相關的段落。

6.1 明智的(Yoniso)

「yoniso」一詞源於「yoni」,意指「子宮」、「母體」或「起源處」。因此,「yoniso」可傳達「徹底」或「深入」行事的意涵,即「追溯至其根源」。這種深入探究的觀念可見於一則譬喻:若以「yoniso」的方式觀察一團泡沫,便能了悟此泡沫本質空無實質(SN III 140)。在此譬喻中,「yoniso」傳達了穿透現象表層(此處指泡沫表面)以洞悉其下真實本質的理念。

「徹底性」的細微意涵,即密集投入某事的特質,反覆出現於如下描述:有人因疾病或死亡的可能性而警醒,遂以「徹底」(yoniso)之姿精進於解脫之道(AN II 115)。另一例為偈頌宣稱,凡「徹底」用功者,即於今日可證不死(Thī 513)。如此「徹底」精進的比丘將達至「苦」(dukkha)的滅盡(It 10)。此徹底性亦適用於某偈頌,該偈將「徹底」調伏心念比作象師馴象(Dhp 326)。

有時,「yoniso」亦具「恰當」或「適宜」之意。此義見於某段記載:國王發現佛教僧眾善用所得布料,當僧衣破舊時,將其改作床單、足布等物,最終殘布混泥用於建築,國王因而確信僧眾以「恰當」(yoniso)方式運用布料(Vin II 292)。此適切性亦與《布米迦經》(Bhūmija-sutta)相關,經中指出以「不恰當」(ayoniso)方式修行梵行無益(MN III 138)。

除徹底性與適切性外,「yoniso」常指「明智」行事。此意尤顯於一組譬喻中,其反義詞「ayoniso」指「不明智」乃至「愚癡」的行為。其中一則譬喻描述孕婦為確認胎兒性別是否堪繼承家業,竟以刀剖腹,導致母子俱亡。此類行徑即為「不明智」(ayoniso)求取繼承權的愚者所為(DN II 331)。

關於「不明智」(ayoniso)行為的意象,另有一則譬喻描述村民試圖透過對喇叭說話、搖晃及敲打來尋找喇叭聲源(DN II 337)。第三例則描繪某人僅以劈砍柴薪這種「不明智」(ayoniso)的方式試圖引火(DN II 341)。此三則譬喻中「ayoniso」的用法,明確反襯出其反義詞「yoniso」所蘊含的「明智」意涵。

「明智」行事作為「yoniso」的核心意涵,可從該詞多處用例獲得佐證。具體而言,以「yoniso」的方式提問或回答,正是智者的特質(AN I 103);相對地,無法如此提問者則被視為愚人(DN I 118)。

另一類語境涉及對所聞教法要義的「明智」省思(Th 347)。以「yoniso」的方式探究教法,將導向清淨與智慧(SN I 34 與 AN IV 3)。因此,「yoniso」既能形容導向解脫的明智心靈探究(Thī 85),亦可指稱以洞察力如實觀照真理特相(Th 1117)。

要言之,「yoniso」在早期經典用法中同時涵蓋「徹底」、「恰當」與「明智」三重意涵。這些細微差異往往相互交融,雖有時某種意涵較顯著,但多數用例實難割裂區分。前引例證旨在呈現「yoniso」的語意光譜,而非限定各用例僅對應單一意涵。此三特質的完整體現,可見於描述比丘以「yoniso」修行終至解脫的偈頌(Th 158),其修行必然兼具徹底性、恰當性與明智性。

6.2 作意(Manasikāra)

從字面直譯,「manasi karoti」意為「在心中『作』或『造作』某物」。作為「名法」(nāma)的組成要素之一(MN I 53),「manasikāra」是心識恆常存在的面向。由此特性,作意成為一切經驗現象生起的根源(AN IV 339),因現象隨作意生起而顯現(SN V 184)。

鑒於作意存在於所有心理狀態中,從心靈修養的角度而言,關鍵問題在於:此作意機能所緣何境?以何種方式運作?舉例而言,若作意專注於形體美貌的特相,貪欲即會侵擾心識(MN I 26);反之,若作意持續思惟他人缺點,則瞋恚隨之生起(AN III 187)。考量到錯誤導向的作意可能引發嚴重後果,佛陀教導弟子應如何正確引導作意(DN I 214)。此種引導作意的「方法」,正應當是「yoniso」所蘊含的「明智」、「徹底」與「恰當」之特質。

6.3 如理作意的意涵

「如理作意」(yoniso manasikāra)是一種以「明智」、「徹底」且「恰當」的方式刻意導向的「注意力」。基於其追溯事物本源的特性,如理作意的核心任務在於探究現象的緣起本質。此點可從過去佛毗婆尸(Vipassī)覺悟前的修心過程得見:他正是透過如理作意而了悟緣起法(DN II 31 或 SN II 5)。如理作意在包括喬達摩佛在內的其他佛陀覺悟過程中,同樣發揮關鍵作用,他們皆藉此如理作意洞察緣起法(SN II 9-10;另參 SN II 104)。

在這些事例中,如理作意皆作為引發覺悟智慧的關鍵。由於諸佛皆自證菩提,未經他人教授解脫之道,如理作意為解脫智生起鋪路的潛在價值實不容小覷。另一經文證實,如理作意對喬達摩佛證得究竟解脫具有核心意義。據該經記載,其覺悟乃透過如理作意,以及同樣以明智方式(yoniso)導向的精進所達成(Vin I 22 或 SN I 105)。

關於如理作意與緣起法的實踐關聯,多部經文具體闡明:此種明智而透徹的注意力,應聚焦於現象的特定條件性,即「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等法則(例如 SN II 95)。然而,緣起法絕非如理作意的唯一所緣,此心理素質實與整個慧學領域密切相關。特別是當如理作意指向五取蘊的無常性時,更能有效導向貪欲滅盡與解脫(SN III 52)。同理,若將如理作意導向六根或六境的無常性,亦能達成相同成果(SN IV 142)。

除無常觀外,如理作意的範疇尚包含將五取蘊視為苦、病、癰、箭、厄、惱、他、壞、空、無我而作意(SN III 167)。此一系列詮釋立基於無常覺知,進而開展至苦與無我二相,從多重相關角度予以闡述。由此形成的全面慧觀,能使修習如理作意者從凡夫層次逐步達至究竟解脫。

以此方式修習時,如理作意可成為破除認知對經驗世界誤解的有力工具。透過不如理作意產生的認知誤解,其運作機制根源於「想」(saññā)的本質功能,即對六根門所接收訊息進行概念標記,進而引發各種聯想與記憶。這些概念與聯想往往受貪瞋癡染污,成為煩惱影響下慣性反應的產物。此類習氣既由過往累積而成,亦因現行重複反應不斷強化。

受這些慣性反應與聯想影響,一切經驗皆會與心識投射於感官資料的主觀認知共同被執取。二者幾乎不可分割地交融,而覺知者多半未能察覺自身經驗受既定觀念影響的程度,以致經驗僅反映並強化主觀偏見。

不如理且流於表淺的作意,使認知對資料的扭曲持續未被檢視。對治之道在於修習明智而透徹的作意形式,超越事物表相以如實知見其本質,無論此認知多麼令人失望。持續訓練如理作意終將改變認知執取世界的方式,使實相真如的覺知逐漸如同過往慣性反應般深植於認知評斷中。

基於此潛能,如理作意成為覺支生起的核心條件,正如其反面,即不如理作意時,將導致諸蓋生起(SN V 94 及 SN V 84),實不足為奇。經文將如理作意喻為覺支的「食」(SN V 104),意謂這種徹底而明智的作意,實質上「滋養」了直接導致覺悟的心理狀態之生起與確立。

具體而言,導向善惡分別的如理作意滋養「擇法覺支」;致力精進的如理作意滋養「精進覺支」;關注身心寧靜的如理作意滋養「輕安覺支」;專注於心念集中的如理作意則滋養「定覺支」(SN V 104)。至於念、喜、捨覺支,如理作意當以當下能成為這些覺支基礎的所緣為對象。

除與覺支發展密切相關外,如理作意亦可用於檢視自身心中是否確立覺支(SN V 76),甚或具備殊勝能力以判斷他人心識是否成熟至可證得四種覺悟階位之一(DN III 107)。

將心理素質或因素喻為需「滋養」的意象,同樣適用於諸蓋。在此,如理作意的任務是以特定方式作意,斷除諸蓋的滋養來源。具體做法是:將如理作意導向不淨觀以斷「欲貪蓋」、修習慈心觀以斷「瞋恚蓋」、策勵精進以斷「昏眠蓋」、觀察心之平靜以斷「掉悔蓋」、以及辨別善惡以斷「疑蓋」(SN V 105)。

從更廣泛的角度而言,如理作意的功能包含對治三不善根。透過明智而徹底地作意不淨相,貪根煩惱將不再生起;如理作意修習慈心能克服瞋根;單憑發展如理作意本身即足以克服癡根(AN I 200)。值得注意的是,僅如理作意本身便是避免癡生起的主要因素,這更加強化了其作為導向慧觀之「明智」注意力形式的重要性。

關於如何運用如理作意對治不善心理狀態的實際範例,可見於某經記載:一位比丘的心被欲念、瞋念與害念所佔據。某天界眾生察覺其狀況後,即告誡該比丘(SN I 203)。天眾指出其困境源於不如理作意,建議他捨棄不善思惟,轉而以如理(yoniso)方式導向正念:或憶念師長、或思惟教法、或觀想僧團、或反省己戒。如此以明智方式導心,喜悅將隨之生起,引領其邁向離苦解脫之道。

天眾所給予的建議,揭示了憶念修習的潛在效益。此類修習能有效激發內在鼓舞與喜悅,幫助修行者突破心靈滯礙,乃至克服煩惱熾盛之境。

《一切漏經》(Sabbāsava-sutta)中載有多種如理作意的實際範例,該經闡述一系列能斷除諸漏的修行方法。經文開示指出,諸漏滅盡需以正知正見為基礎,而此正知正見即源自如理作意(MN I 7)。換言之,如理作意統攝《一切漏經》所列舉的所有法門,此地位反映其於斷漏任務中的關鍵性。

該經所述七種斷漏法中,首項要求修行者以如理作意觀照四聖諦,此將導向須陀洹果。此如理作意恰與「我存在嗎?」等無益問題的不如理思惟形成對比(MN I 8)。其餘六法則需「如理」(yoniso)作意以達成以下目標:

  • 守護根門
  • 如法使用資具
  • 忍受氣候變化等逆境
  • 遠離危險處所
  • 捨離心中不善念
  • 培育覺支

《一切漏經》彙整的修行項目,展現如理作意涵蓋的廣度:從資具正用,到成就覺悟的心理素質培養皆屬其範疇。不論是如理思惟飲食不為嬉戲、僅為維繫色身,抑或以令心趨向止息與捨離的方式培育覺支,凡此種種為斷諸漏而修的實踐,皆統攝於如理作意之中。

該經所示範例表明,如理作意既可運作於思惟層面的概念活動,亦能貫穿深觀禪修。多部經文實際呈現,反思型如理作意如何作為從聞法到實修的過渡橋樑。然如理作意本身亦屬修行實踐,因其包含深觀階段所具備的明智注意力形式。 

6.4 如理作意的重要性

如理作意於解脫道上的重要性,可從多處論及證得須陀洹果所需條件的經文中窺見。簡要列舉者提出生起正見的兩大要素:他人說法與如理作意(MN I 294 或 AN I 87)。

其他經文則更詳細地列舉四種須陀洹分,包含(例如 DN III 227):

  • 親近善士
  • 聽聞正法
  • 如理作意
  • 法隨法行

此列舉明顯遵循時間序列,勾勒出最終導向須陀洹果證的主要階段。最基本要求首當接觸能傳授解脫正法的善知識,其次需具聞法意願。具備此二條件後,聞法時更需心無散亂,方能於當下發展專注的如理作意(AN III 175)。最終階段則是將教法付諸實踐。

關於此證果階段的補充細節可見於某些經文,描述從聽聞正法到建立「信」(saddhā),再發展至如理作意的進程(例如 AN V 115)。聞法所生的內在信心,作為如理作意的「食」,因如此激發的鼓舞實質滋養了明智而徹底的注意力之發展與維持(AN V 115)。要生起此鼓舞,需克服三種障礙:忘失、不正知與迷惑(AN V 145)。

一旦達成上述條件,如理作意便發揮其關鍵作用,橋接從被動接受教法到主動實踐的過渡。由此,如理作意成為克服欲貪等不善法、止息身口意粗重造作、以及開發辨別善惡慧觀的基礎(DN II 214)。

如理作意提供的導向功能,可比擬為黎明曙光。正如曙光預示旭日東昇,如理作意亦是聖八支道(SN V 31)與七覺支(SN V 79)生起的前導。此喻顯示如理作意與正見的功能相似性。其重要性使某些經文宣稱:再無比如理作意更能助長聖八支道(SN V 35),或培育覺支(SN V 101)的心理素質。 
 

簡言之,一切善法皆以如理作意為根本(SN V 91),此乃行持善業的決定性因素(AN V 87)。如理作意實為培育善法、對治不善法的無上要素(AN I 13),既能導向大利,亦能令正法久住(AN I 18)。此外,修習如理作意更能生起悅樂、欣喜與安樂(DN III 288)。

作為實踐形式,如理作意從初學乃至究竟解脫皆具持續重要性。此漸進發展過程中,最初對所聞教法的思惟觀察,將深化為禪觀中對實相本質的寂靜覺照。

在深度觀修時,如理作意呈現為專注觀察五取蘊無常、苦、無我性的禪修實踐,此為凡夫與阿羅漢共通的修持方式(SN III 167)。換言之,無論行者已證何等解脫階位,如此修習的如理作意皆是邁向更高證境的途徑。

對究竟覺者而言,此如理作意仍具意義,既能令其安住當下悅樂,亦能長養正念正知。

如理作意作為導向各階位覺悟的重要性,亦見於《長老偈》多處記載,其中偈頌反覆描述解脫成就與特定情境下如理作意生起的關聯。於此類情境中,如理作意的功能在於揭露經驗實相,從而引生徹底的厭離。

諸多例證可見於《長老偈》記載:那伽薩摩拉(Nāgasamāla)觀舞女表演時以如理作意證得解脫(Th 269);孫達拉薩穆達(Sundarasamudda)面對妓女誘惑時安住如理作意(Th 464);旃檀(Candana)遇前妻時保持如理作意(Th 301);羅闍達多(Rājadatta)觀屍修不淨而住於如理作意(Th 318);婆拘(Bhagu)戰勝昏沉後滿懷如理作意(Th 273);以及薩波達薩(Sappadāsa)藉如理作意免於自殺(Th 409)。

多數案例顯示,如理作意特別導向不淨觀(asubha),不僅能克服欲貪蓋,更如這些事例所示,可證得究竟解脫。然對治欲貪顯然非如理作意發揮覺悟潛能的唯一時機。上述例證表明,面對昏沉或受自殺念頭侵擾時,如理作意同樣能發揮效用。

要言之,「如理作意」(yoniso manasikāra)作為兼具「明智」、「徹底」與「恰當」特質的注意力,在早期佛教心靈訓練中展現異常廣泛的適用範疇:從飲食資具的正確態度,到專注聽聞教法,乃至預示覺悟突破的透徹觀照。鑑於其廣泛適用性,如理作意實為早期佛教解脫道的關鍵要素。正如經云:

不如理作意者,此一法是退步分;

能如理作意者,此一法是增進分。(DN III 27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