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晨光初現,菩提葉影婆娑,靜謐中自有覺醒的力量。千年以前,佛陀於鹿野苑初轉法輪,為迷途者揭示通向解脫的道路,即是止(samatha,奢摩他)與觀(vipassanā,毗婆舍那),如同雙翼,缺一不可。「止」,是平息、寧靜、寂靜,不同於三摩地(samādhi)的特色是在「一境性」(ekaggatā),而是更著重於煩惱的調伏與平靜;觀,則是穿透的智慧,如利劍破暗,照見真實。二者相輔相成,共構解脫的完整修證。
奢摩他(止)並沒有「專注」(concentration)之義。此外,「止」還常常被認為是「三摩地(samādhi)的同義詞」1 ,如此,解釋為「培育專注力而變得寧靜」2、3。敞若不仔細分別此話語,會由於主詞聚焦在「專注力」而誤解,亦導致「止」(samatha)即為「定」(samādhi)的錯誤認識。
實際上,在禪修的過程中,平息、寧靜的狀態,才是達成專注的重要基礎和前提條件,也就是在修習奢摩他的過程中,專注力會得到培養,但奢摩他這個詞本身,從詞源上並不直接等同於「專注」。它更強調的是「平息煩惱」和「內心的安靜狀態」。專注是這種狀態下的一個特質,或者是說,奢摩他修習所致力達成的結果之一(最終導向三摩地)。
當然,平靜、寧靜不必然等同於「正定」或「專注」,因為,一個人可能感到放鬆或無所事事,內心相對平靜,但心可能依然是渙散的,沒有明確的對象,或者只是處於一種昏沉、模糊的狀態。這種平靜缺乏覺醒因子,不是修行所追求的奢摩他或三摩地。
奢摩他所指的平靜,是一種有意識地安住於毗婆舍那的清淨,從而降伏內心煩惱(如五蓋:貪欲、瞋恚、昏沉睡眠、掉舉惡作、疑)後,所達到的澄明、穩固的寂靜。這種寂靜是與意行緊密相連的。例如,觀呼吸時,先聚焦於呼吸的長、短,若要放鬆,必然刻意的用力深吸而長,隨著身心安靜,呼吸會雖著變的輕淺而短,一旦平靜、安穩甚至寂靜,即奢摩他,如此,所緣的對象,可由呼吸平穩地轉移,予以「關注」身行,乃至觀照「一切身」,這就是進入奢摩他及毗婆舍那。故佛陀提到奢摩他必然提及毗婆舍那。所謂的止與觀(samatho ca vipassanā cā”ti.)正是這初階過程的描述,乃至更為深入。
此外,當我們的心處於「散亂」或「掉舉」(後悔、不安)的狀態時,例如,當我們對某件事情非常焦慮,不斷地想著它,或者當我們沉迷於某個娛樂無法自拔時,我們的心其實是「專注」在那些引起散亂或掉舉的對象上的。 這種「專注」是一種不善的專注或失控的專注。心被負面情緒或無益的思緒所攫取,雖然看似「集中」在某一點上,但這種集中是被動的、染污的,並且會帶來痛苦和不安。
修行者或先習止以調伏,或先修觀以啟發正見,乃至止觀並進,皆為正道。猶如清溪匯流,終入大海,無論何種次第,止觀的實踐終將引領行者超越煩惱的湍流,抵達無為的彼岸。
從《雙聯經》的四種修行模式,我們看見佛陀的善巧開示:止觀非僵化之法,而是靈活應機的修行藝術。無論是系統修習的禪者,或於聞法剎那頓悟的凡夫,皆能依此光明之道,破除無明,照見涅槃。願此說明如燈,照亮您修行的旅程;願止觀的智慧,如清淨流水,滌蕩心塵,導向究竟自在。
未達無學所分享,
皆非最終善知見。
一切教導話語錄,
當善抉擇及思惟。
進學孤獨園奉法人淨豐筆
References
1.Nyanatiloka Mahathera, Buddhist Dictionary, 1980
2.Mahinda Bhikkhu,《巴利語匯解》,2008
3.Mahāñāṇo Bhikkhu編著、明法比丘增訂,《巴漢詞典》 ,2009
From Grasping to Emptiness –Excursions into the Thought-world of the Pāli Discourses (2)-8. Tranquillity & Insight / Samatha & Vipassanā
© 2010 Anālayo
Published by The Buddhist Associ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2020 Route 301, Carmel, New York 10512
Printed in Taiwan
8.止與觀/Samatha & Vipassanā
止(samatha)與觀(vipassanā)是早期佛教禪修實踐中兩個相輔相成的面向。如前章開篇所述,觀(vipassanā)代表一種「強化」且「分析性」的視覺(passati),即「看見」的能力,因而體現了「洞察力」的培養。
在非禪修語境中,止(samatha)一詞指法律爭議的「平息」(adhikaraṇa samatha,《Vin IV 207》)。而在禪修層面,修習止(samatha)同樣需要「安定」心念,使其「穩定」、「寂靜」、「統一」並「專注」(AN II 94)。
8.1 止與觀的協作
修習觀(vipassanā)的目的在於斷除無明,而修習止(samatha)則專門針對斷除貪欲(AN I 61)。然而,這並不意味禪修的兩個面向代表通往不同目標的兩條路徑。另一段經文解釋,為根除貪欲及諸多心之雜染,止與觀皆不可或缺(AN I 100)。因此,上述區分僅旨在突顯早期佛教禪修實踐中,此二相互依存面向的特定功能或特質。
止與觀的根本差異可藉由入出息念(念住呼吸)闡明,因該禪修法能以兩種模式開展。其差別取決於觀察呼吸時所採的角度:若側重呼吸過程中的各類現象,則仍屬多樣感官經驗範疇,因而更傾向培養觀;若僅專注於覺知呼吸的存在,則導向單一型態的經驗,故能引發更深層的止。
修習止能達成對心的高度掌控,從而為觀的發展奠定基礎。由平靜穩固之心所培養的觀,能穿透心之深層領域,引發真實的內在轉化。
除輔助觀之外,修習止本身亦具獨特效益。深入止的階段所體驗的強烈喜樂,純由心理層面生起,自然超越依物質對象而生之樂。由此,止的修習能有效對治感官欲望,削弱其原有吸引力(e.g. MN I 91; MN I 504; AN III 207 and AN IV 411)。
通往無為之道需兼備止與觀(SN IV 359)。二者皆應依聖八支道作為整體,以更高智慧開展(MN III 289; SN V 52 and AN II 247)。事實上,經藏中「止」與「觀」通常並列出現,甚至常被直接結合成為佛陀教法的核心要素(DN III 213 and AN I 95),傳達出二者實為一體兩面之理念。
止與觀的密切關係,在早期佛教通往無為之道的修行體系中亦清晰可見。相關綜述將止與觀列為同一類別,與四正勤、七覺支、聖八支道等範疇並列(參見《相應部》第四冊第360頁)。此類列舉表明,從早期經藏觀點而言,止與觀是必須協同運作的兩種特質。
此原則可藉一譬喻恰當說明:止與觀如同「一對使者」,其任務是沿聖八支道傳遞涅槃訊息(SN IV 195)。從正見至究竟解脫的進程中,二者缺一不可(MN I 294 and AN III 21);故進階修行者應同時修習(MN I 494)。諸多煩惱皆可透過兼修二者斷除(AN I 100),是以止觀如此重要,修行者當決意精進於二者(MN III 297)。
《增支部》一部經文更詳盡闡述兼修止觀的必要性,該經依修行者成就與否分為四類:
• 內心止寂
• 透過觀照現象得勝慧
• 二者俱無
• 二者俱備
經中指出,若僅成就其一或二者皆缺,應尋求指導以補不足。經中描述未成就者請益有經驗修行者時,所謂「內心止寂」指能專注於心;而「透過觀照現象得勝慧」則需如實知見、洞察諸行(saṅkhāras)之本性(AN II 94)。
除界定止觀外,該經再次強調,欲達漏盡必須兼修二者。二者俱缺者猶如頭燃大火(AN V 99),須即刻補救;僅缺觀照勝慧者,則似四足獸折一足般不利(AN IV 360)。
寂靜之心助長觀智,觀智現前又促進更深層寂靜(Dhp 372)。故止觀若能善巧配合,效益最為顯著。由此觀之,談論止觀與其說是區分兩種獨立禪修體系,不如說是強調任何禪修實踐中皆應同步培養的兩種核心特質。
8.2 修習止觀的次第
雖有專修止之時,亦有專修觀之時,然唯有適時兼修二者,並輔以聽聞教法與討論,方能漸次達至漏盡(AN II 140)。一旦二者俱得開展,進展便如水到渠成,猶如雨水注滿溪澗江河,終將匯入大海。
依《雙連經》(Yuganaddha-sutta,參見《AN II 157)所述,覺悟之進程可透過下列方式實現:
• 先修止後修觀
• 先修觀後修止
• 止觀雙運
• (克服)對教法的躁動
此四種模式皆能導向道之體證。持續修習此道,則能斷除結縛與潛在習氣。經文序分指出,所有在阿難尊者面前證得究竟解脫者,皆依上述四種途徑之一成就。
前兩種途徑其義自明:或先修止後修觀,或先修觀後修止。值得注意的是,此二模式並列呈現,未特別標示孰優孰劣。
止觀並修之概念亦見於《大六處的經》(Mahāsaḷāyatana-sutta)。該經闡述對感官經驗修觀,進而開展八聖道等覺悟助緣。依《大六處經》所述,如是修習時,止觀即並行發展(MN III 289)。
《雙連經》所述第四種入流模式之實例,可見於聞佛說法當下證得入流者。如痲瘋病乞士須跋陀(Suppabuddha,Ud 49),乃至受雇欲刺佛陀的殺手(Vin II 192)等事例中,可合理推測當事人此前並未系統修習止或觀。
佛陀漸次說法時關於入流果的標準描述,通常指出聞法者之心已離諸蓋(e.g. MN I 380)。此類事例恰符合《雙連經》(Yuganaddha-sutta)所設第四種情況,即佛陀說法之善巧能達成通常需系統修習止觀方能獲致的成效:聞法者因聽聞佛陀穿透性的開示,達致心靈平衡狀態,克服諸蓋(特別是對正法的躁動),從而證入流果。
關於《雙連經》後兩種修行途徑的深層意涵,雖尚有討論空間,但該經明確指出:止觀能以多種方式結合修習,且無必然的先後次序。然而,經文顯然不認同偏修其一而廢棄另一的覺悟之道。更進一步說,證得入流果後,二者皆為進階修行所必需(MN I 294)。
此為理解止的修習及其與觀之關係提供重要視角。《雙連經》表明:止本身不直接導向覺悟,亦非修觀前必須達至某種程度的絕對前提,但亦不可為修觀而完全荒廢止的培養。換言之,止的發展是觀修的必要輔助,然二者如何配合實踐,可依個人選擇調整。
唯須謹記,為確保止觀能充分發揮導向解脫的功能,絕對應避免單修一法的偏頗做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