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生命的旅途中,我們時常追尋種種的快樂,並將之視為幸福的源泉。然而,這樣的渴望卻容易讓我們陷入無形的束縛之中。佛陀告訴我們,歡喜與執著並非真正的解脫之道,反而是煩惱的根源。唯有在感官與境界交會的剎那,學會停止歡喜與稱讚的執著,才能掙脫貪染與繫縛的枷鎖。這不僅僅在於淨化,更是對於正法的渴望。願在修行路上的提醒,明白斷除渴愛束縛的轉折處,實現真正的解脫與自在。
繼續閱讀......阿含。秦言法歸。法歸者。蓋是萬善之淵府。總持之林苑。其為典也。淵博弘富。韞而彌廣。明宣禍福賢愚之迹。剖判真偽異齊之原。歷記古今成敗之數。墟域二儀品物之倫。道無不由。法無不在。譬彼巨海。百川所歸。故以法歸為名。
在生命的旅途中,我們時常追尋種種的快樂,並將之視為幸福的源泉。然而,這樣的渴望卻容易讓我們陷入無形的束縛之中。佛陀告訴我們,歡喜與執著並非真正的解脫之道,反而是煩惱的根源。唯有在感官與境界交會的剎那,學會停止歡喜與稱讚的執著,才能掙脫貪染與繫縛的枷鎖。這不僅僅在於淨化,更是對於正法的渴望。願在修行路上的提醒,明白斷除渴愛束縛的轉折處,實現真正的解脫與自在。
繼續閱讀......前言
「斷身見」是文獻中「三結斷,身見……」的簡語。這個「斷」字,總會給人有「已斷除」、「已斷盡」的看法,於是會產生,初果聖者斷了身見之後,為何在其他更進一步階段的聖者時,又提到斷身見的束縛?如果是熟讀經文者,應當可由多篇經文的通透中找到答案,如果沒有請耐心讀完。 繼續閱讀......
已故明法比丘的《雜阿含經注》,生前尚未完稿,後由果儒法師接手修訂,其原稿中,有部份的注被移除。例如在「六入處誦」的開篇,法師以《長部疏》384. 的巴利語原文作為起始介紹,但並未全面翻譯此段落。分享如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