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8日 星期二

3.正見 / Sammādiṭṭhi-經典語言思想之旅(2)

 

前言

正見(sammādiṭṭhi)的層次解構與本質探析

在早期佛典中,「正見」(sammādiṭṭhi)作為八正道的首要環節,其闡述呈現出豐富的面向,可從中窺見一種由具體應用到根本定義的認知深度。通過分析巴利經文中的語法結構與語境,我們可以更清晰地理解正見的內涵及其在修行道上的關鍵作用,其三種修習層次性,亦與四聖諦三轉所揭示的認知深化歷程有所共鳴。

繼續閱讀......

2025年7月1日 星期二

禪那的要訣(The Essential Keys to Jhāna)--介紹佛陀自覺前的禪修(九)

前言:自然、輕鬆、無壓力的修行

這是獻給初學及對法不熟悉者。修習禪那之前,值得先提醒自己,修行不是一份硬性功課或任務,要避免用壓抑、強逼的意志力去對待它。真正的禪那應該是自然、愉快、輕鬆的,是生活裡嚮往的閒暇、無事、放懷、簡單受用的時光。

繼續閱讀......

2025年6月25日 星期三

2.身見/sakkāyadiṭṭhi-經典語言思想之旅(2)


前言

在這充滿執取的世界裡,「我」的錯覺並非憑空而生,而是由因緣交織而成的煩惱。佛陀以深邃的智慧指出,身見(sakkāyadiṭṭhi)的形成,實則是五陰(色、受、想、行、識)在接受渴愛(taṇhā)的驅動下,不斷被錯誤解讀的結果。我們誤將無常、苦、無我的現象,視為長久、安樂、可主宰的「自我」。這種錯覺,不僅來自在身體六處對內、外的關連(觸),更源於對苦樂的詮釋(受)、感知對信息理解的錯誤(想)、對身心編織、構築的活動(行),以及整體協同後的無明反應。

繼續閱讀......

2025年6月18日 星期三

正統的入出息念定(Ānāpānassatisamādhi)--介紹佛陀自覺前的禪修(八)

 


由於人們的焦點總是放在呼吸及十六勝行,於是,忽視了入出息念原本的核心,不過總是有大德能知曉「入出息念」是四念處,如佛使比丘、淨光法師、周柔含老師等。「十六勝行」並不是契經用語,而是出於《瑜伽師地論》,此外,還有其他稱呼,如《清淨道論》的「十六事」或《坐禪三昧經》的「十六分」等,這可能產生要爬上十六個階段的見解,然後,又會覺得前幾步的樓梯,要爬上去很容易的誤會,然後停滯阻礙而放棄。實際上,入出息念定只是分為四個部份,以橫向看是導引至四念處,縱向觀看時,為身受心法對應苦集滅道。詳圖一。

本文將十六事的關鍵用語,以經證或義注說明,除了破除傳統上錯誤知見的學習,也能將漢譯經文更清晰。此外,也算補足多年前的舊文--《關於十六勝行所說的身,是修止還是觀?》所沒提及到的部份。
繼續閱讀......

2025年6月10日 星期二

1.執取與接受 / Upādāna-經典語言思想之旅(2)

 

前言

「五受陰」(東晉釋法顯)是最早的翻譯用語,後來在北朝時期,對此譯名進行了調整,採用了「五取陰」,隨著時間的推移來到宋朝時,新的譯法出現,將其採用為「五取蘊」(pañcaupādānakkhandhā)。這樣的意義演變原因是為什麼呢?在「五取蘊」語詞中的「upādāna」,就是十二緣起中的「取」支,由於表示具有我見,故未改變。但「五受陰」的翻譯改變,顯示了在不同歷史時期,可能在梵語相互影響中,導致對「upādāna」的理解產生演變。這個問題,如果能夠清楚原因,應能在修行上有極大幫助,不過,學人呀!有多少人會願意知道呢?知道了,願意去釐清嗎?多半是無視、冷漠並抗拒!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