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日 星期二

掉悔/Uddhaccakukkucca

譯者前言

莊春江老師翻譯「Uddhaccakukkucca」是「掉舉後悔」,漢譯作「掉悔」,「uddhacca」的漢譯經文作「掉」,其前綴「ud-」,表示「向上、超越」的意思。字根√dhar取決於語境來決定為保持、承受、耐心等,或是攜帶、穿戴或持有等相關,由於 √dhar 與「持有」和「承受」的含義有關,「ud-」 前綴(向上)則可以意味著向上承擔或激烈地承受。因此,根據這樣的構詞方式,「uddhacca」(掉)指的是波動或不穩定的狀態,即失去平衡、躁動、激動、煩躁、攪動等方面。

繼續閱讀......

2025年3月27日 星期四

怠惰遲滯/ Thīnamiddha-兼述光明想(Idleness and sluggishness / Thīnamiddha - and the thought of illumination)

譯者前言

本文中提到,治療「怠惰遲滯」(惛沈睡眠)的一項重要方法是修習「光明想」(ālokasaññā),然而該術語並非文章的核心主題,因此 Bhikkhu Anālayo 並未對此作進一步闡述。為此,本文將對此作補充說明。

經文提到「光明想」,於是「光」被視為驗證是否進入禪那的一種特徵,因而成為許多人追求的目標,並且許多修行者據此獲得的經驗,堅信見光是進入禪那的必要條件。然而,關於「āloka」(由 ā 和 lok 組成的梵語詞彙)一詞,其含義遠不止單純指「光」。實際上,「āloka」指代的是「看見、視覺」(無論是客觀還是主觀的),以及與視覺相關的能力和過程。因此,它的語義可以包含以下幾個方面:(1) 視覺、景象、外觀;(2) 光明;(3) 清晰的視野、觀察力、直覺;(4) 輝煌、光彩。該詞的重點在於「清晰的視角」或「直覺」,即指能夠清晰地看到或觀察的狀態。因此,「āloka」並不單指「光」,而是通過「光明」的現象來表徵「清晰可見的視覺」。

繼續閱讀......

2025年3月24日 星期一

惡意 / 瞋恚 (Ill-will / Vyāpāda)

譯者前言

惡意(byāpāda),漢譯為瞋恚,特指希望他人受苦或遭遇不幸的具體意圖,屬於「十不善業」之一, (SN 14.27/SA.409)亦是五蓋之一(SN 47.5/SA.611)。本文作者Bhikkhu Anālayo使用的「vyāpāda」並不是巴利語,主要是出於後期佛教的梵語文獻,例如《大智度論》(Mahāprajñāpāramitāśāstra)《普曜》(Lalitavistara)、《法華》(Saddharmapuṇḍarīka)等等。在《SN-a》(顯揚真義)中這麼說明惡意/瞋恚(byāpāda):

繼續閱讀......

2025年3月19日 星期三

貪染 / Rāga

 

譯者前言

早期佛教強調四聖諦的用意,一直是要我們知道煩惱困境的原因、為何生起煩惱困境、產生解決煩惱困境的對策,以及執行解決煩惱困境的方法。如果我們不知道問題在哪裡,就不知道問題會產生,也沒有解決問題的對策,更不要提去執行。「貪染」是問題的核心之一,如果不認識什麼是貪染,就等同不知道問題在哪裡,那樣的話,「滅貪」將淪為口號。

繼續閱讀......

2025年3月16日 星期日

早期佛教禪修,第三部分:正念的建立(The Establishments of Mindfulness)

 

譯者前言

早期佛教在現代環境中常被有意無意地扭曲和誤解。文章特別提出了現代禪修教學過於強調個體內在經驗,而忽略了早期佛教強調的內在與外在正念平衡發展的重要性。

例如,《Satipaṭṭhāna-sutta》中對身體的觀察,原本旨在透過清晰地理解身體真實本質,減少對感官刺激的執著,最終促進內心的自由與平衡。然而,現代禪修經常簡化或過度強調特定的技巧,例如「身體掃描」,並過分著重達成放鬆、舒適的感受,卻忽略了觀察背後更重要的覺察與智慧培養之功能。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