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不確定問題中的「八定」是指八解脫 (Aṭṭha Vimokkhā),還是八等至 (Aṭṭha Samāpattiyo)?「八等至」用語,並非出自聖典,而是義注等文獻。如果,八定被定義成八解脫,這是草率的,不符詞義的。八定用語應是八等至。
繼續閱讀......阿含。秦言法歸。法歸者。蓋是萬善之淵府。總持之林苑。其為典也。淵博弘富。韞而彌廣。明宣禍福賢愚之迹。剖判真偽異齊之原。歷記古今成敗之數。墟域二儀品物之倫。道無不由。法無不在。譬彼巨海。百川所歸。故以法歸為名。
首先,不確定問題中的「八定」是指八解脫 (Aṭṭha Vimokkhā),還是八等至 (Aṭṭha Samāpattiyo)?「八等至」用語,並非出自聖典,而是義注等文獻。如果,八定被定義成八解脫,這是草率的,不符詞義的。八定用語應是八等至。
繼續閱讀......在古印度恆河平原的塵土與烈日下,一位尋道者,悉達多・喬達摩,在歷經六年極端的苦行之後,身心俱疲,卻仍未觸及他所追尋的真理。他曾嘗試透過閉氣,感受頭顱欲裂、腹內如絞的劇痛,也曾絕食至骨瘦如柴,但這些自虐的行徑只帶來了更深的痛苦,而非解脫。在一個關鍵的時刻,當他幾乎放棄時,一段深埋於童年記憶中的經歷,如清泉般湧上心頭。
繼續閱讀......
如果,您還在擔心禪那是辦不到的事,或者,您認為禪那是令人困惑的事,那樣,可能是誤解禪那,而應當重新建構。要進入熄苦的道路,就不要被相異於佛陀的教學所綁架,回歸聖典,當下看清楚自己。本文的上部分,主要在介紹多方對於「禪那」(dhyāna)一詞意義的歷史演化,旨在釐清初期佛教被誤解的「靜慮」(jhāna)。此次嘗試兼具嚴謹與平實的風格,這是在於嚴謹俱備有憑有據,非天馬行空,平實則在於盡量達成清晰易懂,去除繁雜引證。
在開始禪修之前,讓我們先給自己一個溫柔的擁抱。你可以選擇做些簡單的伸展,輕輕拉開緊繃的筋骨,或者只是閉上眼睛,做幾次深長的呼吸。真正的禪修從來不是要強迫自己進入什麼特殊境界,而是學習用放輕鬆的眼光,靜靜觀察那個總是忙碌的自己。
繼續閱讀......「無明緣行」置於首位,可見得其重要性。行(saṅkhārā),非吠陀用語,但作為見於史詩與古典梵語的「saṃskāra」 ,如在《Manusaṃhitā》文獻中,意為「儀軌」。「行」乃最艱澀的術語之一,幾乎無法通過翻譯觸及其本義。我們僅能通過呈現其多重應用面向來傳遞其意涵,而非試圖以單一詞彙作定義式翻譯。因此,我們據其意義深淺,依序解析,予以理解、知曉,才能操作,來覺知、觀察何為「行」。
繼續閱讀......
在早期佛典中,「正見」(sammādiṭṭhi)作為八正道的首要環節,其闡述呈現出豐富的面向,可從中窺見一種由具體應用到根本定義的認知深度。通過分析巴利經文中的語法結構與語境,我們可以更清晰地理解正見的內涵及其在修行道上的關鍵作用,其三種修習層次性,亦與四聖諦三轉所揭示的認知深化歷程有所共鳴。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