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
佛陀教導弟子們觀察五蘊的本質,幫助他們斷除煩惱、滅盡欲愛,最終達到解脫的目標。在經典中,這些特質反覆被強調,以喚起對現象本質的深刻洞察。 繼續閱讀......
阿含。秦言法歸。法歸者。蓋是萬善之淵府。總持之林苑。其為典也。淵博弘富。韞而彌廣。明宣禍福賢愚之迹。剖判真偽異齊之原。歷記古今成敗之數。墟域二儀品物之倫。道無不由。法無不在。譬彼巨海。百川所歸。故以法歸為名。
本文的主要目的,在於修行時,能夠於身心中更容易識別出五陰。目的之二,這是學佛最基本的知識,但是對於許多學習者而言,卻不重視,且落於漢字表面的解讀。目的之三,在於釐清用語,避免混淆。因為,湖面像個鏡子,透過它來理解天空,波盪湖面的反射,本就模糊而無法真實的反應著天空,而天空的浩瀚,就算是用韋伯望遠鏡來看,也難以一窺全貌。
先止後觀,先觀後止或是止觀並修的問題,如此,止不能觀,觀不能止的紛爭,其實都不是佛陀造成的問題。三摩地並不神秘、奇妙、高深莫測或是單純的寂靜,也不是關注一個焦點,就能悟道入神秘之境。三摩地是只要練習,就能辦到,並且,具備初禪的條件就可能入法,如《AN 6.56》。然而,能否對三摩地具備正確的認識,而無曲解?能否放棄錯誤的要求,避免浪費無謂的修練時間?得待是否能夠瞭解EBT(初期佛教)中,佛陀親傳的佛法。本文旨在介紹三摩地的重點,以及與四念處的不可分割,而能夠用正確的方式來培育,並釐清對三摩地的種種誤解,區分奢摩他,尤其是許多人會認為三摩地是難以辦到的事,可是並不知道自己所學的卻是奢摩他,如此,更加應該知道三摩地的種種內涵,才能無礙的練習。因為,指導者本身對法的認識不足,學人卻喜好參加這般的估木禪修,這樣的話,只會造成障礙,而如此所造成的困境,往往會更深遠地影響未來的前進。
本文盡量列出巴利聖典的原文與編號,以方便查詢,及避免解釋的錯誤。如此,雖然可能會造成閱讀不易,但對個人而言,引用出處不但是負責任的態度,也是言有所本。至於文本的排列,採由淺至深,而部份觀點,由於在此系列的文章中,已有交代,故未詳細。文章最後,以EBT四聖諦的角度,說明如何實修的範例,期許回歸原典,期許所有學人能夠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