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正見(sammādiṭṭhi)的層次解構與本質探析
在早期佛典中,「正見」(sammādiṭṭhi)作為八正道的首要環節,其闡述呈現出豐富的面向,可從中窺見一種由具體應用到根本定義的認知深度。通過分析巴利經文中的語法結構與語境,我們可以更清晰地理解正見的內涵及其在修行道上的關鍵作用,其三種修習層次性,亦與四聖諦三轉所揭示的認知深化歷程有所共鳴。
繼續閱讀......阿含。秦言法歸。法歸者。蓋是萬善之淵府。總持之林苑。其為典也。淵博弘富。韞而彌廣。明宣禍福賢愚之迹。剖判真偽異齊之原。歷記古今成敗之數。墟域二儀品物之倫。道無不由。法無不在。譬彼巨海。百川所歸。故以法歸為名。
在早期佛典中,「正見」(sammādiṭṭhi)作為八正道的首要環節,其闡述呈現出豐富的面向,可從中窺見一種由具體應用到根本定義的認知深度。通過分析巴利經文中的語法結構與語境,我們可以更清晰地理解正見的內涵及其在修行道上的關鍵作用,其三種修習層次性,亦與四聖諦三轉所揭示的認知深化歷程有所共鳴。
繼續閱讀......這是獻給初學及對法不熟悉者。修習禪那之前,值得先提醒自己,修行不是一份硬性功課或任務,要避免用壓抑、強逼的意志力去對待它。真正的禪那應該是自然、愉快、輕鬆的,是生活裡嚮往的閒暇、無事、放懷、簡單受用的時光。
繼續閱讀......在這充滿執取的世界裡,「我」的錯覺並非憑空而生,而是由因緣交織而成的煩惱。佛陀以深邃的智慧指出,身見(sakkāyadiṭṭhi)的形成,實則是五陰(色、受、想、行、識)在接受渴愛(taṇhā)的驅動下,不斷被錯誤解讀的結果。我們誤將無常、苦、無我的現象,視為長久、安樂、可主宰的「自我」。這種錯覺,不僅來自在身體六處對內、外的關連(觸),更源於對苦樂的詮釋(受)、感知對信息理解的錯誤(想)、對身心編織、構築的活動(行),以及整體協同後的無明反應。
繼續閱讀......
「五受陰」(東晉釋法顯)是最早的翻譯用語,後來在北朝時期,對此譯名進行了調整,採用了「五取陰」,隨著時間的推移來到宋朝時,新的譯法出現,將其採用為「五取蘊」(pañcaupādānakkhandhā)。這樣的意義演變原因是為什麼呢?在「五取蘊」語詞中的「upādāna」,就是十二緣起中的「取」支,由於表示具有我見,故未改變。但「五受陰」的翻譯改變,顯示了在不同歷史時期,可能在梵語相互影響中,導致對「upādāna」的理解產生演變。這個問題,如果能夠清楚原因,應能在修行上有極大幫助,不過,學人呀!有多少人會願意知道呢?知道了,願意去釐清嗎?多半是無視、冷漠並抗拒!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