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0日 星期一

何謂「我」——以巴利聖典為範圍——What Is the Self (Ātman/Attan)?:in the Context of Pāli Canon

 何謂「我」

——以巴利聖典為範圍—— 

藤 本 晃

Journal of Pali and Buddhist Studies
2021 Volume 34 Pages 29-59
Published: 2021
Released on J-STAGE: August 27, 2022 
https://doi.org/10.20769/jpbs.34.0_29
翻譯:淨豐

佛陀最重要的教義之一即是否定我(anātman / anattan)理論。普遍認為,在印度各種哲學與宗教中,唯有佛教否定「我」的存在或觀念。但是,學術界是否已經闡明了「否定我」(Non-self)在佛教語境中的意義?佛教中的「否定我」是否意味著「我不存在」?  

 佛陀在闡明自我本質的基礎上,闡述了無我理論。他開示道,自我觀念源於對「我感」(sakkāya)的錯誤認知。當世人思惟「我過去存在嗎?」、「我未來會存在嗎?」或「我現在存在嗎?」這些問題時,自然會產生「我」的感受。這種我感極易轉變為「自我實存」(sakkāyadiṭṭhi)的謬見。正因如此,世人往往執著於「我有自我」、「我無自我」、「我知自我」、「我不知自我」等諸般爭論。然而佛陀澈見,所有這些關於自我的觀念,都不過是對五取蘊(pañcupādānakkhandha)的執著,亦即對自身色身與四種心理活動的貪愛煩惱。

繼續閱讀......

2025年10月14日 星期二

8.止與觀/Samatha & Vipassanā-經典語言思想之旅(2)

 

前言

晨光初現,菩提葉影婆娑,靜謐中自有覺醒的力量。千年以前,佛陀於鹿野苑初轉法輪,為迷途者揭示通向解脫的道路,即是止(samatha,奢摩他)與觀(vipassanā,毗婆舍那),如同雙翼,缺一不可。「止」,是平息、寧靜、寂靜,不同於三摩地(samādhi)的特色是在「一境性」(ekaggatā),而是更著重於煩惱的調伏與平靜;「觀」,則是穿透的智慧,如利劍破暗,照見真實。二者相輔相成,共構解脫的完整修證。

奢摩他(止)並沒有「專注」(concentration)之義。此外,「止」還常常被誤認是「三摩地(samādhi)的同義詞」
1 ,如此,被解釋成「培育專注力而變得寧靜」2、3。敞若不仔細分別此話語,會由於主詞聚焦在「專注力」而誤解,則導致「止」(samatha)即為「定」(samādhi)的錯誤認識。

繼續閱讀......

2025年9月29日 星期一

7.毗婆舍那(觀、洞察)/Vipassanā-經典語言思想之旅(2)

 

前言

當毗婆舍那(Vipassanā)發展為獨立的修行體系時,不免出現排斥奢摩他的觀點;與此同時,亦有推崇奢摩他的派別持相應立場。然而,不論何種觀點,皆與初期佛教經典的教導有所出入。

毗婆舍那是佛教禪修中的核心概念,常譯為「內觀」、「洞察」或「洞見」。本文旨在探討初期佛教經典(特別是巴利文獻)中「毗婆舍那」一詞的詞源意涵,並進一步釐清:其詞義結構是否具有「向內」的指向?為避免後世詮釋所附加的義理混入原義,必須嚴謹辨析該詞在初期佛典中的實修意涵。
繼續閱讀......

2025年9月11日 星期四

無常(anicca)--介紹佛陀自覺前的禪修(十)

 

前言

眾人雖常聞「無常」一詞,卻未必真知佛陀所要破斥的「常」(nitya)其深意何指。若只停留於字面之解,便易滋生種種謬見與困境:或不知如何藉觀無常而悟道;或執無常之理,反成放縱享樂、道德弛廢之藉口;或因無常而生恐懼焦慮,心陷悲觀;或選擇逃避現實,冷漠疏離;甚或有將無常本身視為某種恆常不變之真理,錯認無常即為究竟大道。

佛陀的教法,本質是解決煩惱的實踐之道,並非追求玄妙神異之境。理解無常,是為了啟發「厭離、離欲、滅盡、寂靜」,從而指引真實的修行。若只囿於口頭空談或偏執之見,便如手持謬誤食譜卻從未下廚,終不能療癒生命的飢渴,平息內心的煩惱。

因此,欲解「無常」,必先識「常」。學友們,切莫自以為已知「常」。未徹知「常」之本義,則所謂了悟的「無常」,恐怕僅見其冰山一角,未窺全貌。
繼續閱讀......

2025年9月1日 星期一

6.如理作意/Yoniso Manasikāra-經典語言思想之旅(2)

 

前言

在佛教修行的道路上,「如理作意」是達到覺悟和解脫的關鍵心理素質之一。它不僅是一種「明智」的注意力,更是一種徹底而恰當的心智引導,幫助修行者深刻洞察生命的真實本質。透過「如理作意」,修行者能夠將心智從表象的迷惑中解脫出來,真正理解生命的無常、苦與無我的真理,進而走向解脫的道路。若修習的技巧,不具備「如理作意」,佛陀稱之為無明(SA.334),若具備其技巧,則是四念處(SA.813)。本文將探討「如理作意」(Yoniso Manasikāra)的概念,從其語源與內涵,到其在經典中的具體應用與重要性。

繼續閱讀......